在昭通各县有很多乡街村街,平时也叫“赶街”,“赶场,”“街子”,是一个自带热闹属性的词,也是一代农村孩子心理的美好回忆。一个地区的人们,在约定俗成的那么一天,聚集在一起,卖点家常玩意,换些生活用品,热热闹闹“赶街”。
作为一个农村里走出的孩子,赶街是植根在心中一种难以磨灭的情怀,小时候逢街天,想法设法都要到街上走一趟,不为购物,不为什么,可能就是买一碗凉粉吃,或者买几颗水果糖都觉得开心的不行
在父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赶街是必须的,贩卖家中的米和油等物资,又拿贩卖换来的钱财买取生活必须品,赶街是为了贩卖生活,也是为了收获生活。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平日里都有车子拉着各种生活用品和蔬菜到村子里卖,也可以随时买到所需的生活用品,但赶街的传统却一直经久不衰地延续着,每逢赶街天还是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为购物,只为享受赶街的乐趣
在我们昭通,赶街的地方数都数不过来,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很多乡村街子,有的一四七赶,有的二五八赶,有的三六九赶,有的逢双赶,有的逢单赶,不管哪一天赶,到了赶街的日子,人们就会聚集到街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开始赶街。
有售卖烟叶子的,有售卖巧家特色工艺品毡褂和毡垫的,也有各种花样子,有售卖凉粉的,有卖煮洋芋的,也有售卖荞疙瘩的。赶街的人以中老年居多,赶街时,遇到熟人,又吹上一阵牛。
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们,坚守在老家,用自己传统的手艺,维持着生活,期盼着生活。
我以为,乡街子最珍贵之处,就是他保留着、承载着传统和工艺,苦荞疙瘩、绣花鞋子、做衣服,我们这些80后的或者90后的孩子们,有几个会呢?只有我们的父辈们,在默默坚守传承着。我们会淘宝会网购,可是,有些东西,只有乡街子上才能见到才能买到。
卖菜老奶奶亲切的呼喊“小妹,给买点白菜,自家种的。”,觉得既亲切又暖心,价格也非常便宜,比之大棚里种植的蔬菜,味道不知好了多少。
【作者简介】马应贵,云南昭通巧家人,80后草根诗人,作家。作品散见于《西南当代作家》《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微昭通》《微巧家》《巧家生活网》《巧家新闻网》《中国路桥网》《中铁大桥局》《云南热线》《巧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