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问禹
地处浙苏皖三省交汇处的浙江省湖州市,是环太湖地区因湖得名的城市,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青山、碧水,葱林、良田、湖水、湿地,勾勒出一副清丽江南的美好图景,恰是美丽中国的典型意象之一。
事实上,湖州打出这一城市品牌背后,承载了更加厚重的历史印记:这里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发与践行,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缩影。
游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余村游览。(谭进/摄)
水之殇
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晚,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浙江省农民裘丽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故事。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在裘丽琴的记忆里,水最能记住环境的变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举行,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村民裘丽琴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李木子/摄)
时针回拨到上世纪末。那时候的湖州,在粗放式增长多年后,水并不清亮,湖不令人神往。
1987年,安吉县余村人俞金宝初中一毕业,就进了矿山。头几年,他在石灰窑烧石灰,一个月工资从60多块钱,涨到一两百块。
那个年代,“万元户”家庭还是稀罕物,一个人一年赚到一两千,已经不得了。对于不到20岁的年轻小伙而言,做矿工的收入足够吸引人,而且长远发展也有盼头。
干了六七年,爱好学习、善动脑筋的俞金宝又先人一步考了驾照,成了矿山上的一名司机,每天把四五车矿石运到水泥厂。因为是技术工,他的收入又有提高,眼看着富裕的日子越来越近。
那时候,余村是湖州市安吉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石矿,就是余村人的金饭碗”,这话一点也不为过。靠山吃山,炸山采石,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那些年,环境还是个生僻词,尽管村民“富得流油”,但感官上的不舒服,却是实实在在的。
俞金宝回忆说,那时候一年四季,水泥厂烟囱的烟,把整个村子弄得都是灰蒙蒙的,山上成片的竹叶全部都被熏黑熏掉了,村庄的池塘溪水,眼看着干了、脏了。
20多年前,安吉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狂奔追赶现代化。余村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靠着山上优质的石灰岩,自办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一度超过300万元,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然而GDP一路高歌猛进,也掩盖不住浑浊的溪流、漫天的烟尘。那时除了矿山,安吉还有水泥、造纸、竹拉丝等高污染企业。
1998年,在国务院组织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安吉毫无异议地受到“黄牌警告”。青山上成片的石头切面,一个接一个的石坑,就像一道伤疤,刻画着“粗放式发展”。
湖之兴
压力不仅仅来自“黄牌警告”。在那个时候,“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已经开始摆上台面,旧有的发展方式,开始松动。
“开矿挣钱血债太多,而且严重破坏环境,吃的是子孙饭,不长久!”如今73岁的村民陈长法记得清清楚楚,当时开山炸死人、石头压伤人是常事,活着的人虽然赚了钱,却整天生活在石灰与烟雾中,有命挣没命花。
本世纪初,安吉人认为“开矿致富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他们考虑关停矿区、水泥厂、石灰窑,关掉大批污染企业,否决150多个投资项目,其中包括某跨国企业一个年税收可达10亿元的造纸项目。
经过艰苦努力,群山叠翠,竹海摇曳,碧水潺潺,桃花、梨花、油菜花又次第开放,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安吉县余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谭进/摄)
“今天的余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载着游客观光的电瓶车司机姜志华说。
2005年,他就在水泥厂上班。要不要关停水泥厂,村里人曾激烈争论。“钱赚了,人却进了‘药罐子’里,不能再走老路了。”当年的村支书鲍新民说。
从那时起,余村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村庄改造,实现垃圾不落地、美丽庭院全覆盖,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85后”现任村支书汪玉成说:“接力棒传到我手中,一定要把蓝图绘到底,芝麻开花节节高。”
湖州市南浔区洋南村是一个拆迁村,很多群众虽然住的是“新房子”,但还是“老习惯”,比如喜欢土灶做饭。新村房子没有了土灶,但是村民依然保持了收集柴火堆放在门口的习惯,环境不整洁一直是个难题。
洋南村原党总支书记钟金虎说,村两委把营造整洁的环境,作为推动最美家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提倡环境整洁、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每项为一星,总共四星),采取群众自行申报、评议小组评比、公开接受监督的方式进行评比。
评比只是载体,关键在于传递乡风文明。钟金虎讲了一个小故事:今年有一户人家,小孩子看到别人家门口挂了四星家庭牌子,便纠缠着问爷爷为什么他们家没有。他爷爷来问村里面,村里回答“你们家虽然申报了,但你家房前屋后堆放了那么多柴火,环境有点乱,所以没有评上。”
拗不过小孩子,这家人奋起直追,门口环境竟收拾得最干净,也自然挂上了“四星家庭”的牌子。
截至2020年,湖州市已连续六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美丽浙江”考核连续八年获得优秀。这里还首次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入河排污口排查专项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被省政府授予生态省建设集体二等功……
目前,湖州市国控、省控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绿之道
城里有的德清都有,城里没有的德清也有。钱秦比划着远处的山水,显得有点“傲娇”。他说,在一个小时内,就能赶到长三角各个大城市,不会落后于信息时代,除此之外,人在德清的绿水青山之间,生活节奏可控,心灵也有地方安放。
和大多数同学不一样,从同济大学毕业后,钱秦没有选择留在上海、杭州或者苏州,而是在湖州市德清县城买了房,在“地理信息小镇”上班。
地处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的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会址——德清国际会议中心。(翁忻暘/摄)
从上海的名牌大学毕业,竟然留在县城?父母想不通、不接受。为了“安抚”,钱秦专门邀请父母来德清旅游了一趟。
繁华县城、莫干山民宿、绿水青山……“说是杭州的一个区,也不为过。”这样安慰,父母明显能接受了。
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入驻的地信相关企业将近300家,企业员工以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为主,也不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专家和创业者。
从零产业基础到形成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内容的完整产业链,并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2018年初,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德清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首颗以县域命名的遥感卫星。目前,它已经为测绘、交通、水利、环保、农业、统计等多个行业提供遥感应用服务。
信息经济,是在德清生态环境土壤上发了芽、开花结果的。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德清县,本世纪初,也和其他浙江多数县区一样,重点发展轻工业,木业、五金等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突出“环境”两个字的分量,德清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莫干山。
西部翠竹茂林、山青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北部丝绸鱼米、湖泊众多……群山环绕之中的莫干山,既有历史人文底蕴,也是生态环境高地,是长三角一带知名的度假胜地。
德清县村民贾红章,40多年前劳岭隧道刚开通时,劳岭村家家户户务农为生,一年干到头口袋里也没几个钱,与周边比算是山沟沟里的穷村;现在这里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在安吉,一块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石碑,成为网红打卡地。整个安吉县,成为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县域范本。
安吉县全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山坡田地上,除了连绵竹林,便是垄垄白茶田。这里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值25.3亿元,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安吉白茶”品牌价值达37.76亿元。
茶农在安吉白茶产业发源地溪龙乡的茶园里采摘白茶。(夏鹏飞/摄)
富裕起来的当地村民,有了更丰富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在绿色发展道路上,黄杜村党员带领群众不懈奋斗种植安吉白茶,蹚出了一条以茶富农、以茶兴业的脱贫致富道路。
2003年至今,黄杜村白茶的种植面积从5000余亩扩大到1.2万亩,年产值达到1.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6000元,村里家家户户都在从事和安吉白茶相关的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茶第一村”。
先富起来的黄杜村饮水思源,培育1500万株安吉白茶“扶贫苗”,送往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受捐4县均为国家贫困县和省定深度贫困县,受捐群众都是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黄杜村富裕了,安吉富裕了,但人不能忘本,致富不能忘党恩。”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
路子走对了,沿途的风景总能超出预期。
从一年多实践看,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不仅仅是一场“先富带动后富”的扶贫行动,更是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带来帮扶脱贫、产业壮大、茶企转型等方面共赢,并初步形成有市场动力、能持续发展的扶贫协作思路。
对安吉县而言,目前“安吉白茶”品牌响亮、销路畅通,但当地17万亩山地资源几乎用尽、茶叶供不应求,拓展山地资源、扩大种植面积,成为白茶产业做大做强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中西部一些地区种植白茶的地理条件甚至更加优越,这为白茶产业提升带来新空间。
城之名
青山、碧水、葱林、良田、太湖、湿地,勾勒出一副清丽江南的美好图景。如今在湖州,确能找到美好中国的意象。
当前,浙江省正在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这扇窗口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湖州而言,立足生态而华丽转身的绿色发展效应仍在放大。
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群中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湖州给出了另一份答案:打造城市品牌,赋能高质量发展。
城市品牌融入生态之美。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近年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生态禀赋孕育的城市软形象,给湖州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曝光度。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到湖州旅游的游客超过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余元。
2020年11月,“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宣传片发布,湖州生态之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企业为城市形象代言,城市品牌为发展赋能。震远同食品、乌程酒业、天能电池、龙之梦旅业、南浔古镇、欧诗漫珍珠……一批一批的名优品牌企业成为城市品牌的“金拍档”。
“我们设计的丝绸折扇写意江南、印象水墨与城市地标剪影相融合,蕴丝路精神于其中,互学互鉴,念念向善(扇)。”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湖州元素融入丝绸当中,研究设计了丝绸长巾、方巾、睡衣等系列产品,更好地传播“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湖州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品牌是有生命力的,通过与企业名优品牌互动传播,为优质企业发展赋能,可以实现发展互促、政企共赢。
目前,湖州成立了城市品牌打造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出台城市品牌实施意见,细化5个方面28项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夯实“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支撑。
从理论挖掘“美”,形成《关于“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总体定位和内涵阐释的调研报告》等各类理论成果5部,回答在湖州看见什么样的“美丽中国”,要建成什么样的“美丽中国”等重大现实问题。
通过舆论传播“美”。引导身边的人讲身边的“美丽故事”,创新推出“青媒思享课”,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0余场。在上海举办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推介大会,品牌曝光度超2.3亿人次。“长三角:下一站,湖州!”“重估湖州”等成为互联网热议的话题。
全面推进文旅产业迭代升级,让文化和旅游成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最靓的“窗口”,2020年全省10大网红打卡地,湖州独占4席。
至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城市品牌的相互促进,高度融合。
总监制:陈良杰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 贇
制作:张静、万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