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日电题:曼德拉山岩画:古人在山上开的“美术展”
新华社记者贺书琛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不远处,岩脉蜿蜒的曼德拉山上黑石嶙峋、乱石密布。阳光映衬下,岩石上的纹刻清晰可见,曲婉灵动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或张弓搭箭,或纵马扬鞭,或跳舞祭祀……在18平方公里山区里,分布着4234幅形态各异的岩画,密集程度极为少见,游人徜徉其中仿佛置身“美术展”,欣赏历经千年风雨的曼德拉山岩画。
“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密集、内容丰富、画面清晰,记录了原始社会晚期和元、明、清各代的社会风貌与自然生活环境。”阿拉善右旗文物局历史部主任范永龙说。根据岩画色泽和水文水位资料推测,大约在几千年前,曼德拉山四周湖水环绕,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战国时期,月氏人、羌人曾在曼德拉山所在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活动,此后匈奴、鲜卑、回纥、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在史书中均有在此繁衍生息的记载,曼德拉山岩画很有可能是他们留下的“日记”或“祭祀品”。
曼德拉山岩画大多呈现在火山喷发形成的辉绿岩向阳面,石质坚硬不易腐化,经过千年风吹日晒,纹刻逐渐氧化成为淡黄色,在岩石表面仍然清晰可见。早期岩画多为线条简单的写意动物画,后期出现形象丰富、内容多样的图组画作。多见北山羊、盘羊、骆驼、水牛以及飞禽等动物形象,以及庞大场面的狩猎、放牧、舞蹈、建筑、弓箭搏斗等场景。
范永龙告诉记者,早期岩画多为磨刻或凿刻作品,人类熟练使用铜铁类工具后,开始使用线刻制作岩画,不仅单幅岩画图组更加丰富,描绘场面更加宏大,细节也更加精妙考究。“一幅大型围猎图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画师对已发生场景有了更多的艺术加工创作。”
在曼德拉山顶附近,一幅大型围猎图细节精妙、构图考究,众多猎手零散排列在画幅外侧,羊、牛等猎物密集于内,猎手或俯身骑马追赶,或弯弓搭箭欲射。弓箭样式各不相同,刻画栩栩如生,连猎手胯下马匹颈项上的铃铛以及马鞍等细节也跃然石上,画作整体线条曲婉灵动,颇具动感。
“曼德拉山岩画不仅作为艺术作品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文物研究价值,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术史等研究具有重要实证作用。”范永龙说,在围猎图不远处的生育图,通过18个用树枝搭建的帐篷来反映远古母系社会的族群生活场景,位居其中的四层大帐篷每层人数递增,似乎表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观,此外图中女性腹部画有儿童,表现了早期人类的生育崇拜。
“与其他地区岩画相比,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密集、内容多样、画面清晰。”范永龙说,研究显示曼德拉山众多岩画中最早期作品推测距今约6000年,作为为数不多保存远古人类艺术创作的载体,岩画不仅为我们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还展现了古人的艺术灵感,成为我们了解西北游牧民族史的重要依据。
中国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曾赞赏曼德拉山岩画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雕刻精湛、图案精美的千年岩画在草原戈壁铺开奇伟瑰丽的画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