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但对于传统节日,我们的态度可谓暧昧,有人感叹年味淡了,有人又认为传统习俗“过时”而对其嗤之以鼻;有人想让这些节日离现代生活近一些,有人又大肆批评其越来越商业化。
中国传统节日,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人类逐渐摆脱大自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入工业社会、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农耕文明时代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对于“洋节”“节日商业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2021年1月20日,《中华节庆月历》项目发布暨优秀节庆推荐活动在搜狐媒体大厦圆满举行。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本次活动中便谈到了节庆的意义:节庆是某种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甚至是小县城、村庄,大大小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连接起来,统一向外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节庆文化便像波浪一样,一点一点扩大,成为本土骄傲和亮点。
活动后,搜狐文化特邀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为我们继续解读中华节庆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搜狐文化:在您看来,《中华节庆月历》的发布有何意义?
王石:《中华节庆月历》是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汇集之一。这种汇集可以让我们通盘了解中国大地上所有带有纪念和文化意义的节庆,也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开展。
搜狐文化:当人类逐渐摆脱大自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入工业社会、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农耕文明时代留下来的传统节日?
王石:很多传统节日确实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但是这些传统节日的生命力绝不仅限于农耕文明。人类的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节庆所表现出来的习俗、文化常常也不会受到时空的局限。像春节,我认为无论到什么时代都还会继续下去。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不会因为现代的进步而消失。
文化传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我们今天绝不会因为有了新诗,就觉得诗经、唐诗、宋词没有任何意义。要明白,文化和技术产品有很大不同。
过去我们用油灯,现在有电灯,油灯就被淘汰了,只摆放在博物馆里。但文化不是这样,有了唐诗,我们不会忘记诗经,有了宋词也不会忘记唐诗,有了新诗不会忘记古体诗。文化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不是一种实用的传承。
而节日的核心是文化,是文化观念、习俗、生活方式。因此节日的纪念和庆祝,会打破时空的局限。
搜狐文化:虽然说文化是传承,但是我们也能看到,现在很多人对国外的节日好像更加看重。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石:最近这些年,我们常常用一种政治的或是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国外的节庆。
中国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圣诞节时邀朋友一起出去欢庆。实际上这种欢庆和圣诞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它只是年轻人欢聚的一个由头。我认为不应该过于政治化地看待它们。
我们单位有一个女同志,她的孩子在美国上中学。她告诉我,她孩子中学里边只有他一个中国小孩。但一到春节,小孩所在学校的校长就会带着全校小孩一起为他一个人过春节。我想可能没有人说:“你怎么投降中国了?你怎么过中国的节日?”
纽约的帝国大厦到春节也会点亮彩灯,庆祝华人的节日。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我乐于看到中国人对国外的节庆感兴趣,和大家一起来庆祝。这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对于国内外节日,我不主张“你有一个我也必须有一个”的观点。这是一种很对立的情绪。中国最近几年有把孟子的母亲的生日创造成中华母亲节的说法,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坚决不过你的节”这种看法我也不太认可。国务院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欢乐春节行”,这个活动就是我们的很多艺术家到世界各地去过春节。我们希望把春节带到其他地方,如果其他地方说:“我们抵制中国人过春节。”我们会怎么想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大家应当拥有同理心。尊重自己的节日,也尊重别人的节日。
搜狐文化:您刚刚提到国外也有人在度过中国的春节,但目前我们国内春节又有一个趋势:年轻人春节不回家,而是去旅行。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石:春节是世界人口迁移量最多的一个节日。无论什么节日,都不能和春节的人口迁移量来相比。但是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春节回家,慢慢地会从单一的形式,发展和演变成为多种形式。
春节旅游,不光是年轻人,老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们也一起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过节方式。
疫情下,号召大家在原地过春节也是一种方式。
搜狐文化:节庆符号(月饼之于中秋节,粽子之于端午节)与节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节庆符号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王石:八月十五以前月饼还是月饼,八月十五以后月饼就成为了“垃圾”,需要做各种处理。每年厂家都争相推广月饼,所以这个符号看起来就完全变成一个相互送礼的工具。
我过去跟他们开玩笑说,月饼好难吃的。因为它如果好吃,平常就有人吃了,像饺子,过去过年才吃,现在平常都吃,为什么?它好吃。为什么到中秋节我们才对着月亮咬一口月饼?说明它不好吃。现在还在月饼里加进很多很贵的营养品来提高它的价格,这样我就认为把这些好的符号给搞坏了。
单一和缺乏时代感的符号在现代社会里面不容易留存下去。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符号非常多。清明的时候,南方有喝雄黄酒的传统。魏晋时期一些名士喝了雄黄酒,要散热,所以就赤身在家。别人到他家去,他说你怎么到我裤子里来了?(编者注:刘伶醉酒之后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白蛇传的故事里,也有白蛇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的情节。
以前端午节有艾草、雄黄酒等各种符号,但现在不见了,可见这些符号随着时代发展已经消失了,没有人能挽救它。这是很自然的历史变迁。
搜狐文化:现在人们对购物节、啤酒节等狂欢类具有商业性质的节庆比对传统节日似乎更感兴趣,而一些传统节日如今也在逐渐向商业化发展,对此现象您如何看待?
王石:我欢迎节庆的“商业化”,但建议不要用“商业化”这个词。
在节庆中,商业的活跃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就怕没有商业这个元素,节庆就没有活力。如果在节庆中间大家很快乐很幸福,同时又推动了经济,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吗?不要去害怕商业的繁荣,也不能把这个就说是节庆商业化了。
商业的活跃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好事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下的这句话,现在解读是完全为了商业利益,把它看成一个不好的事情。但其实,我们把它完全说反了。这其实是司马迁在歌颂商业和贸易的活跃。
我不赞成把商业的繁荣过多地贬为“商业化”。任何一个节日都需要商业的繁荣。
搜狐文化:但现在有一些节日只注重商业的这一个元素,弱化了文化的元素。
王石:有人批评“十一黄金周”我们忘记了国家,“五一黄金周”我们忘记了劳动节的核心价值,这也有道理。但是在节日中,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有那么多商品借此流通,也是一种纪念了。
因为现代社会离开商品经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何领域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