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舟山道古
第一百十二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金涛老师为您讲述
在他记忆里难忘的
儿时在家乡过年的趣事儿
家家屋檐挂风鳗,沙滩成了菜市场,搡年糕、演大戏,潮涨时刻,爆竹连声……
童年记忆中的海岛年味
“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年过年年年过。”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定海古城的过年气氛越来越浓了。但我想起童年时在家乡过年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与温馨。
我的家乡是舟山嵊泗列岛黄龙岛,这是个从事传统张网作业,并散发着浓郁海洋风情味的小岛。8岁那一年,还是民国时期,我在家乡过年。
按照传统,阴历十二月初,岛上的人们就忙碌起来,开始筹备和购置年货。例如过年所需的冬黄鱼、梭子蟹、大鮸鱼等,捕上来先放在盐缸里储藏,在除夕夜供祭祖宗用。海鳗、鲳鱼、虾潺、鮟鱇鱼等等,则是把鱼 鲞劈开挂于檐下,让风吹干,称之“风鱼”。因为小岛民居杂陈,街巷相连,户户挂鲞,这也在家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过年风景线。
当年,小岛上没有菜场,更无大型超市,渔民们过年所需的年货,均需 请去沪、甬等地出售鱼鲜的渔民代为购买,因此,每当渔船从沪、甬等地返回时,沙滩上就挤满了人。此时,拥挤的人群,担来箩去,人声噪杂。有的肩挑大白菜、芋艿头,有的手提猪头或鹅鸭,有的手拎红枣、桂圆等南货。沙滩成了菜市场,构成了海岛过年的又一亮点。
但是,年货中的老酒、年糕、豆腐之类,则是乡亲们在岛上自行加工制作的。那一年,我外公家用八尺大缸,酿造了一大缸米酒。当三、五天后,大缸里的酒酿飘香时,我因年幼矮小,只得用小矮凳垫脚,掂着脚尖,悄悄地爬到缸沿边去捞酒酿吃。那又甜又糯的味道,至今还令我难忘。
不过,小岛过年的最热闹场面,则是搡年糕。搡年糕的工具有两个:一是石捣臼,二是木榔头。这木榔头是用硬木特制的,柱头上镶嵌着一个圆形、光滑的花岗石,拎起来十分沉重。所以,搡年糕是个使蛮力的活儿。
搡年糕时,先是把浸过水后再晾干的晚稻米(内含部分糯米),放在蒸笼里蒸;待米蒸熟后,倒在石捣臼里,用木榔头用力地捣打成块状;再把成形的糯米块,放在长桌上切割;最后,用特制的年糕板把切好的糯米块做成年糕状,或用年糕块塑成海鱼、兔子、鸡、狗等小动物的形状。
搡年糕时具体操作的有两个人:一是“搡手”,二是“搓手”。搡手每搡一次年糕后,搓手就赶快用手把年糕粉往中间挫推。这年糕粉,是刚出笼的热米粉,热火火的烫得灸手,所以,搓手必须赶快把手往冷水盆里浸。这一搓、一浸,都要在瞬时间内完成,可见其难度之高、动作之巧和干活之累。
当时,岛上有石捣臼的人家并不很多,而且都分布在街边。因此,每逢搡年糕时,吸引了众多路人纷纷驻足围观,有些壮年汉子,豪气雄发的热心参与到搡年糕中来,有的甚至冒着冬寒,脱去外衣, 连声吆喝,拿起木榔头来个十几下,以显示其强壮和威武。
此时, 最令人高兴的是主人家把热年糕捏成一个团,称为“年糕团”,分送给孩子们吃,年糕团里的馅是黑洋酥,豆酥糖之类的,吃起来又糯又甜,真的很好吃。
过了阴历廿后,过年的气氛更浓,节奏更快了。廿一、廿二,洗衣、洗被,擦洗器皿;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廿六,蒸团、做豆腐;廿七、廿八,杀鸡,宰鹅。岛上渔户,最早从廿四开始就要“送年”,同时要祭太平菩萨。最迟的到十二月廿九,必须完成这一祭典。直至除夕夜,做过祖宗羹饭,合家团聚,围坐一桌,举杯共饮,欢庆这除旧迎新的不眠之夜。
当然,八岁那年的过年情景,之所以令我有特别的记忆,还有其他原因。其一,那年“黄龙开洋”旺发,岛上渔民喜获丰收,我家因经营海上长途运输,获利甚丰,所以那年过年“送年”时,供品是全鸡,全羊,全鹅,还有猪头,猪肉,鱼蟹果品等,用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还放不过,只好盆叠盆的叠起来。
大堂内,正中挂一寿星图像,两边贴着鲜红春联,特大的龙凤蜡烛在悠悠的燃烧,鱼肉菜肴上有绿葱、红丝,充满喜庆气氛。尤其是门口挂着的那两盏汽油灯,更令我感到十分好奇。
这汽油灯呈塔形状,形似杭州的“三潭印月”,上有顶盖,下有储油坐罐,均由铝质金属制成,中间,则是个凸肚形的玻璃。点燃前,先要灌满汽油,并要用力打气,而后,点燃火苗,用气的压力,使火苗往上窜,从而把顶盖下的纱罩点燃。再后,灯光渐渐由红变白,继而象白炽灯一般的明亮,照得堂屋内外,如同白昼。
在此之前,黄龙岛上的照明,主要是煤孚灯、桅灯或是灯笼、蜡烛之类。而这希奇古怪的汽油灯,还是那年过年时在小岛第一次出现。
其二,当年过年, 岛上排了一台《秦香莲》的越剧大戏。演员虽是些拿篙子、执网梭的渔家儿女,但演起大戏来可是有板有眼,毫不亚于正宗戏班。何况,戏台搭在家乡南港的大沙滩上,背靠石屋幢幢的大山,面临碧波荡漾的大海,台柱是用粗大的毛竹支撑,台板是晒场上的拣虾板,台顶及左右两厢则用棕色的帆篷遮盖,而 台前照明的,正是从我家借来的刚从上海买来的汽油灯。
虽说,这个舞台简朴而原始,但这种具有海派风格的舞台场景,也许比鲁迅在“社戏”中描写的水上舞台,更具特色和魅力。
到了除夕之夜,大戏终于要上演了。因怕看戏的人很多,我匆匆地吃过夜饭,下午四点钟就背着一条长凳,放到前排去占座位。晚上8时正,锣鼓响起,大戏正式开演了,沙滩上可真是人山人海。
当时,我年龄较小,戏的内容并不看得太懂,但当包公一出场,我就起劲的鼓掌喝彩。我认识这个演包公的演员,他姓柴,是个张网船老大。平时,见他乐呵呵的,对人挺和气,想不到一上台,他就威严十足,举足起步,甩袖摔帽,挺有戏架子。尤其是他那略有沙哑的粗嗓子,唱起绍兴倒板,好比上涨的潮水,哗啦啦的令人震撼。
怪不得,陈世美见他索索发抖。公主、太后也奈何他不得。但演到了要紧关头,想不到包公却一时犹豫不决起来,这可急坏了我和小伙伴,大家一起叫喊:“快把陈世美砍了!”
稍后,包公斩了陈世美,大戏这才收场。人们也渐渐地散去,回到家里去“守岁”。所谓“潮涨即福涨”,待到天未大亮,海上潮涨时刻,新春炮仗在小岛像炸雷似地“劈劈啪啪”响了起来,乡亲们又忙着去庙里和祖坟拜岁去了。
此时,新的一年降临了。
三连一下,一起迎接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