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成就的“合肥效应”,不必太神化

旅游 略大参考 2021-02-04 19:25

原标题:蔚来成就的“合肥效应”,不必太神化

烧钱的新能源车企业,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财政黑洞。

作者:丸子

编辑:原野

在中国的城市中,合肥是不太有存在感的那一个。

没有成都的安逸,没有重庆的热辣,没有上海的洋气,没有北京的历史感。在普通老百姓眼中,合肥没啥知名景点,甚至不值得专门去旅游一次。

但现在,合肥有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蔚来。

而合肥国资在蔚来最低谷时抄底的故事,也被坊间津津乐道,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合肥投资神话”的报道。

但行业从业者也建议,“不要神化合肥”。有人就认为,当时合肥的汽车工业亟需转型,因此与蔚来是相互需要。机缘巧合之下,二者相互成就。

而要论新能源车造车实力,上海仍然是全国第一,接下来是深圳,再下来才是合肥等城市。

在一众造车城市中,合肥是成果显著的那一个,但接下来的竞争会越发激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1、赢家合肥

虽然很多新能源车企布局全国,但人们往往会将一家车企,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上海有特斯拉、威马和上汽乘用车,深圳有比亚迪,广州有小鹏,常州有理想,杭州有吉利,柳州有神车五菱宏光……

而一说蔚来,人们就会想到合肥。蔚来,已经成了中部城市合肥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合肥的战绩确实很难让人不眼红——2019年,合肥国资在蔚来最低谷时“抄底”,70亿投资如今膨胀成了1000多亿。

投资新能源车在内的新兴产业,对合肥有什么好处?

最近发布的两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第一个,是商务部的去年国家级经开区区域综合发展考核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全中国有218个国家级经开区,合肥经开区排第11位,是中西部的首位,比上一年蹿了两位。

而蔚来、江淮大众、国轩高科,都在经开区。

另一个,是2020年,合肥实现GDP10045.72亿元,同比增长4.3%,迈入“万亿俱乐部”。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这个成绩排第20。

此前三年,合肥在全国GDP排行榜上的位置,分别是:第25位、第26位、第21位。

在这个排行榜上,合肥甚至超过了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

2019年,东莞还排在第19位,GDP比合肥高73亿。

到2020年,东莞掉到了第24位,合肥GDP反超东莞395亿。

合肥为什么能超越老牌工业重镇东莞?秘密,或许就在产业结构中。

合肥的产业比较新,东莞的产业则比较传统。

在合肥发展迅速的,是汽车及零部件、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

而东莞的五大支柱产业,相对“古老”得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从数字上来看,合肥的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比东莞的快。

“合肥发布”曾称,2020年前三季度,蔚来交付车辆数超过去年全年。“2020年前三季度,合肥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16.9%,上拉全市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2020年全年,合肥的汽车及零部件、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25.1%、25.9%和29.4%。

因此,合肥这一年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这个数字,比全国水平高5.5个百分点。

而在这一年,东莞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下降了2.1%。

正是因为这些数字,在全国GDP排行榜上,东莞的排名被合肥超过。

在GDP排名方面,千万不要小看地方政府的“攀比心”。

经济观察报写过一篇报道。报道里,东风集团某高管对记者透露,2016年,武汉经济总量被成都反超,排名全国第九,“武汉市政府对我们有意见”。

原因是,武汉市领导说,东风的神龙公司在成都投产了新车,直接导致了武汉排名被成都反超。

得新兴产业者得天下,对地方政府来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曾经,中西部城市被认为只能承接沿海城市转移的产业,但谁说它们不能弯道超车?

2008年引进京东方,2017年成立长鑫,2020年引进蔚来……现在,合肥喊出了口号:加速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若干年前,人们会觉得合肥是在吹牛。如今,大家都信了。

2、是合肥需要蔚来,还是蔚来需要合肥?

现在,合肥被网友戏称为“霸都”。但一度,合肥被戏称为“全国最大县城”。

十年前的合肥是什么样子?

文旅操盘手“大秦笔记”回忆,十年前自己路过合肥,觉得合肥是中部最落后的城市:

“楼矮、路窄,街边小贩多,行人随意过,喇叭声、争吵声交织在一起,燥、吵、闹。”

2011年,合肥市区的市民月最低工资标准是1010元。那一年,合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刚刚超过全国水平。

到上海和南京都不远,没有区位优势,没有政策优势……合肥的地位被认为有些尴尬。

但合肥的工业基础早就打下。从2005年确定“工业立市”方针后,合肥逐渐成为国内家电制造重镇。合肥又引进京东方,布局液晶面板产业;与半导体产业龙头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生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一大批面板和半导体的上下游企业随之而来。

在汽车产业方面,安徽早就有了江淮、安凯、奇瑞等品牌,江淮和安凯就在合肥。合肥可以说是老牌汽车工业基地。

合肥也是最早开始试水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一。12年前,合肥加入了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工程。现在,合肥已经有江淮、长安和吉利等新能源车项目,以及国轩高科、华霆动力等上下游企业。

2019年,合肥迎来了蔚来。当时,蔚来正岌岌可危。

“是合肥需要蔚来,还是蔚来需要合肥?我觉得是相互需要。”熟悉汽车行业的从业者董明告诉略大参考。

对蔚来而言,除了融资需求外,新能源汽车要落地一个城市、迅速投产,需要当地已经有深厚的传统汽车制造业积淀,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造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非平地起高楼。

北京、上海、珠海、南京、广州、武汉和合肥等,都是这样的城市。

“蔚来最早找的是江淮代工,小鹏最早找的是郑州海马代工。”董明称。

雷帝网创始人雷建平在一次演讲中透露,蔚来曾经与武汉光谷洽谈得非常愉快,项目快要落定的时候,武汉层面出手干预,希望蔚来落户到武汉经济开发区。遗憾的是,当时武汉经济开发区的领导们思维保守,未能抓住机会。

雷建平说,这件事,让光谷的领导们遗憾了很久。

“不要神化合肥。”董明指出,如果对全国各大城市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实力进行排名,深圳应该是第一,上海第二,接下来才是合肥和其他城市。

这是因为,深圳车企的电子化水平高,有比亚迪这样既生产整车,又生产电池的龙头企业。此外,深圳还有众多互联网企业,因此汽车的智能化、车联网化程度也高。

而上海的造车基础雄厚,有上汽、大众、通用,还有明星企业特斯拉。

“合肥虽然是老牌的汽车工业基地,但江淮和安徽品牌奇瑞的发展迟缓,所以合肥的转型诉求是最强烈的——当时,当地没有合资品牌,汽车工业在衰落,不转型就废掉了。”董明认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肥才更有动力和大众合作生产新能源车,也更有动力投资蔚来。

3、谁是下一个合肥?

新能源造车,已经从前几年的PPT造车,变成了实打实的新风口。

与以往的其他任何风口都不同的是,这是一场需要地方政府深度参与的战役。

1月初,合肥与零跑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总部在杭州的零跑,将在合肥建立第二工厂。

早就布局新能源车领域的珠海,最近也非常积极。1月底,一则消息传出,引爆媒体:珠海国资拟向贾跃亭的FF投资20亿元。

珠海也借鉴了上海对赌特斯拉、合肥对赌蔚来的经验,与FF设定了对赌条件。

“谁又能确定FF不会成为下一个蔚来呢?”有媒体感慨。

从某种角度来看,合肥之所以受到各界关注,与蔚来在资本市场的亮眼表现不无关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早期,上市企业不多,因此,蔚来、理想、小鹏和特斯拉,就成了资本的宠儿。

蔚来股价最低时,一度跌至1.19美元。而今,蔚来的股价已经涨到了接近58美元,涨幅超过48倍。如果当时买了20万元蔚来股票,现在就几乎可以财富自由了。

目前,特斯拉市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蔚来、理想和小鹏的市值分别为903亿、275亿和375亿美元。

但这一情况即将被改变。

一个原因,是野心勃勃的跨界玩家和传统车企,正在对造车新势力形成狙击之势。

去年全年,全中国卖出了2531.1万辆车,其中新能源车只占5.4%。

这个市场仍然是传统汽车的天下。

在新能源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它们早已有了相当积累,只是囿于赛道太多,还没有全力投入。

在中国市场,今年3月,大众的纯电动车ID.4就将交付。

“随着ID.4的推出,大众将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大众方面称。

而那些跨界玩家,比如谷歌、苹果、华为和恒大,也各有优势。比如苹果有出色的软件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华为有世界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

“卖房送车行不行?如果恒大每卖出一套房子就送一辆车,一年送出去10万辆车,瞬间就能碾压很多新能源车企。”董明说,跨圈营销,也是造车新势力很难做到的。

接下来,造车新势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它们背后的地方政府,也将面临不小的压力。

另一个原因,是上市的新能源车企会越来越多,标的不再稀缺。

目前,威马汽车已经完成了上市辅导,今年年初将在科创板上市。威马的总部在上海。

而在科创板排队等待的,还有哪吒汽车和吉利汽车。哪吒汽车总部在浙江桐乡,吉利汽车总部在杭州。

在可见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新能源车企上市。届时,市场的关注度会被分散,蔚来和合肥的明星效应也会因此减退。

需要指出的是,合肥的成功,是天时地利的结果。但投资未必就有回报,追风口都有风险。

2月1日,南京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南京知行再成被执行人,执行标的超过117万元。

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车销售占比才能达到20%。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一年卖出2500万辆车,到2025年,新能源车能卖出500万辆。

但据汽车媒体统计,中国至少有23个新汽车工厂正式投产或启动建设,年产能为499万辆,这些工厂里的绝大多数,将在2021年底或2022年竣工投产。

这其中的过剩产能如何消化?

烧钱的新能源车企业,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财政黑洞。

但无论如何,那些传统汽车工业布局比较完善的城市,在这一轮轰轰烈烈的造车大战中,胜出的概率更大,翻车的风险更低。

“在我看来,重庆、长春、南京、杭州、广州和武汉,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合肥。”董明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