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授权自公号:借宿(ID:jiesu1228)
去年疫情好转之后,洱海边的伙山半山腰上,突然多了一座外形像鸡窝的咖啡馆。
据说,张杨导演的电影《火山》就曾在咖啡馆旁的土屋拍摄。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就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山。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车子只管往山上开,根本不用怕迷路。
因为路边有大红色的公鸡路标帮你指路:1只、2只、3只······等你数到19只的时候,看见岔路口上立着「光菊家」的路牌,说明已经到门口了。
走进篱笆围墙内,门口是一个高达2米的竹篾仙人掌。院子内有一座用茅草搭成的巨大鸡窝。
鸡窝门口摆放着几张桌椅,还有好几只泥塑的白羊围在鸡窝外。
如果阳光正好,可以点上一杯咖啡,或是来一碗粉丝,抬头就能看到洱海。
不过,你要是只把这里当做一个造型特殊的咖啡馆,简单下消磨时间,可能会错失这里一大半的精彩。
01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在半山腰打造鸡窝咖啡馆
沈见华夫妇在鸡窝咖啡馆外
咖啡馆的主人是来自上海的自由艺术家沈见华。
十几年前,沈见华的夫人秋秋以前在一家美国公司做销售。因为工作太过劳累,老是身体不适,却又找不到病因。
沈见华干脆对秋秋说:「别干了,我们找个农村生活吧!」
期间,二女儿莺莺长大成人,儿子度度也已4岁
2008年,他带着妻子和年仅9岁的女儿离开了上海,辗转来到大理。沿着洱海转了一圈,便喜欢上了这里
在山下住了五六年,后来又搬到山上住了近7年,在双廊一晃就是十余年的时间。
去年疫情好转一些之后,朋友向阳上山找到沈见华,商量要一起做一个咖啡馆。
沈见华觉得造咖啡馆可以,但必须是一个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的文创馆,是一个艺术馆。他们把咖啡馆建在离沈见华家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抬头就可见洱海的绝佳位置。
这里是村民光菊的家,也是导演张杨拍摄电影《火山》的取景地。
当初在光菊家拍电影《火山》的时候,沈见华亲自为剧组设计了一座土屋。
现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了一个鸡窝茅草屋、外加一个厨房,三栋建筑连成一体,就是现在的鸡窝咖啡馆的布局。
门口还专门留了一块空地搭帐篷,供接送客人上下山的司机私服休息(没错!现在来山上的咖啡馆是有专车的)。
因为从一开始,鸡窝咖啡馆的定位就是「文创馆」。所以,这里几乎每一处的布置背后都有故事。
台阶处的竹篾仙人掌,等到晚上就是一盏路灯。因为乡村的晚上特别黑,咖啡馆每次放映老电影的时间比较晚,来看电影的人都看不清上来的台阶。
沈见华并没有直接在台阶旁的平台上造一个路灯,而是请竹篾师傅来编制了一个高达2米的巨型仙人掌,然后把灯藏在仙人掌内。
鸡窝外的泥塑羊,是村里的放羊倌的作品。放羊倌以前没学过雕塑,但对羊的了解,让他手下的羊群有了灵魂。
咖啡馆的菜单也是由沈见华的夫人秋秋研发。
用伙山核桃特制的秋梨浆,加了云贵高原香料的酸鲜奶油虾仁意面、本地黄牛肉粉丝汤、甚至还有用本地食材做的西餐······每一道菜都能溯源。
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用伙山本地的食材,做城市的口味,卖乡村的价格。」用沈见华的话来说,「这是鸡窝咖啡馆里的食物文创。」
鸡窝内的窗户虽然狭长,但茅草顶部挂了100个鸡蛋灯,把鸡窝内照得温暖而通透。
最让人惊喜的,还得数茅草墙上的挂画,都是由沈见华的徒弟之手——当地的白族农民奶奶们。
奶奶们人均60岁,都是白族人,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88岁了。
你可别以为,这些画只是奶奶们的随手涂鸦。几乎每一幅,奶奶们都会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幅画最低定价是5000块,目前最高已经卖到5万块。
以前,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白族奶奶们,现在早已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民画家。
0279岁的老外婆决定拜师学画
今年88岁的「老外婆」和沈见华的儿子度度
关于农民奶奶学画画的故事,还得从沈见华的第一个徒弟——「老外婆」说起。
当时的双廊还没现在这么热闹,也没什么客栈,就一条主街。沈见华一家住在山下小渔村的「白居」。
不仅艺术圈内的朋友会来聊天、吃夜宵,小渔村的村民也是家里的常客。
图源广东卫视《画油画的白族老奶奶们》
2009年,镇上开客栈的念来的老外婆,听说从上海来了个艺术家,也上门来寻。
只见老外婆翻开了她的先进共产党员证,说明了来意:战争年代,她14岁就当了地下党,专为游击队送情报,老了之后有低保。但是最近这两年,政府可能忘记了发了。
她觉得城里来的艺术家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希望能帮她跟政府说一下。
沈见华看着证书,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老外婆:「这样吧!我教你画画,卖一幅画可能能抵你10年低保。怎么样?」
老外婆听完有些犹豫,虽然自己有绣花的功底,但绣花是跟着花样临摹,跟画画创作还是很不一样的。她害怕自己学不会。
回家后,老外婆的儿子听说了这回事,也直接表态:「快80岁的人怎么去学画画?等到学会了,人也没了。」
老外婆在起稿新画
还是沈见华想了个办法,知道老外婆信佛,便叫她去问问菩萨。没过多久,老外婆就再次登门,说菩萨已经同意了,还按照白族的礼仪规规矩矩地拜了师。
老外婆和她创作的新画
没过多久,在师傅的指点下,老外婆便完成了两幅画。为了给老外婆信心,沈建华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上讲了老外婆的故事。
后来,有人通过博客的留言表示愿意以5000元一幅的价格买走了老外婆的画。
老外婆的画卖出高价这件事,很快就在镇上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快,镇上越来越多的奶奶加入了画社。
双廊白族农民画社也因此正式成立,由最早拜师的90后男孩定龙担任社长。
03因为绝无仅有的白族记忆画作才能卖出高价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从来没拿过画笔的奶奶们,年纪这么大了, 是如何学会画画的?」
不少奶奶刚加入画社时,心里犯怵:「师傅,锄头我会使,砍刀我会使用。就是笔,我不会使。」
但对于教奶奶画画这件事,沈见华有自己的一套「不教而教」的流程。
奶奶们不会用三原色调配颜料,但对色彩天生就有很好的把控力。他就让定龙买齐99种颜色,从冷色到暖色依次排列,让她们像做衣服时挑丝线的颜色一样挑选。
奶奶画画三步走:剪纸、构图、上色
奶奶们没有绘画基础。师傅便教她们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用纸剪好了形状,再一个个放到画布上,摆好构图,用铅笔描边,用颜料上色。
可事实上,奶奶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能够学会画画本身,而是不够自信。
在奶奶们看来,只要画得像,那就等于画得好。
有一回,光其奶奶为了画得更像,在家对着书上的马的形状画,画得几乎跟书上没什么两样。
可拿给师傅看的时候,师傅却生了气,说画得很糟糕:「因为她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自己。」
以前以捕鱼为生的小双娘画《洱海螺蛳》
奶奶们的画看似天马行空,可实际上大多画的都是她们过去真实经历过的生活:
畅应奶奶笔下的洱海,猪在湖底跑
老外婆年轻时当过接生员,画社的90后社长定龙就是她接生的。她就把自己过去接生的过程一一画出来。
白族鱼调里有一种创作题材,叫反调,也就是反着唱。奶奶们也会把这种创作手法自然而然地加入到画中。
比如有一句词唱道:「洱海里跑着马,山上去抓鱼。」奶奶们就会把把船画在山上,把马画在水里。
奶奶笔下的春耕和白族真实的春耕景象
社长定龙说,我的画只要有素描基础的人都能画出来,但奶奶们的画,他们画不出。
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奶奶们的画作,就是绝无仅有的白族记忆。
04山上的画社成了农民画家们的另一个家
在山下的白居旧照:奶奶们画画前剪纸
后来,双廊的美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农民画社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游客会直接推门进来参观,还给正在画画的奶奶们拍照。
此外,旁边造房子施工的声音每天也不绝于耳,双廊镇直接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上图:山上的火山白居
下图:小双娘笔下的火山白居
于是,沈见华在伙山上新建了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一砖一瓦都是自己盖的。
山上的画社还专门给奶奶们留出了4间房,方便奶奶们上山画画时住宿。
在山上画画非常清净。老外婆坐在窗边,画着画着就不自觉地哼起了歌。其他奶奶们刚开始听到,会假装笑话老外婆。但是不一会儿,所有人都会一起唱起来:
「做了鱼儿躲又躲,有了活处没躲处,有了躲处没活处,只能藏在水草下 ,紧紧藏着受不了。」
不是本地人的话,一开始可能听不太懂歌词。定龙解释道,这是白族的歌谣——白族调《鱼调》。以前奶奶们年轻时,一定也是这样坐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唱歌的。
老外婆听师傅讲画,表情像个孩子:
听到了表扬会开心,被说到不好的地方怕挨骂
对于卖画得来的收入,老外婆表示很满意。不用再问子女们要零用钱,平时给孙子买零食,过年包红包都绰绰有余。
只不过,老外婆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自己干了一辈子革命,却没去过天安门。如果能在天安门拍一张照片,这辈子也就没有遗憾了。
听完这番话,沈见华鼓励阿婆说:你「只要继续好好画画。以后我带你去北京开画展,不仅能在天安门拍照,还能去看毛主席。」
2017年,遥见远乡·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深圳展
后来,画社几乎每年都会去另外一个城市办画展。几乎每一次画展,舞蹈家杨丽萍、美术家叶永青、电影导演张杨等大咖都会到场助阵。
每到一个新城市,奶奶们都会收获一群新粉丝。
老外婆去了天安门,梦想成真
老外婆高兴地说:「我们这些老婆婆原本是农村的死水一潭,现在变成活水,流到各个城市了。」
05让乡村不再仅仅是承载乡愁的一片土壤
光菊画的大公鸡,后来被做成咖啡馆的路标
在伙山上,不管是自己做艺术创作,还是教奶奶们画画。「保持艺术的在地性」是沈见华一直在贯彻的理念。
咖啡馆建在光菊家。光菊家养鸡,光菊又擅长画鸡。于是,以当地茅草为建筑原材料的咖啡馆,便自然而然地被沈见华设计成了鸡窝的造型。
除了画画,他还会让奶奶们把自己画面上的动物,做成布艺的玩偶;或是用网购的快干泥巴捏猫、捏鸡、捏羊;或是在木制的砧板上画彩色的画······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她们在乡村里看到的东西,用艺术的表达呈现出来。
就连每天放羊从沈见华家路过的放羊倌,也成了画社的成员之一,开始学习做羊的雕塑。
用钢板和搪瓷杯做的咖啡树
去年,丛山下通往咖啡馆和农民画社的路开始修了。
沈见华带着放羊倌和其余工匠们在路边做了一系列的装置艺术——一棵菩提树、一颗石榴树、一颗咖啡树。再用放羊倌做的雕塑羊把三棵树串联起来,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乡道上经常有摩托车路过,车上的孩子就会扯着嗓子喊,让大人停下。然后,小孩子们会骑在羊背上,一家人围在羊群四周拍照。
每到见到这种场景,沈见华就会想起自己做这个场景的初衷:「希望等将来,乡村的孩子去到了城市,看到了雕塑,他不会觉得很陌生,会知道我们乡村也有人在做这样的艺术。」
奶奶们在山野写生
至于还要在伙山上待多久,沈见华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只要在伙山上一天,这样的乡村装置艺术便会不停地造下去。
他希望:「在未来,乡村对孩子们来说,并不代表穷乡僻壤,也不仅仅是承接乡愁的一片土壤。相反,它是现代化的,是充满希望的。」
参考资料:
【1】广东卫视:画油画的白族奶奶们
【2】广东卫视:洱海边的农民画家
【3】@行李:沈见华:火山隐居记
PS:鸡窝咖啡馆地址:云南省大理市双廊镇伙山村半山腰
▶ 借宿:世间所有的无眠,都是因为睡错了风景,每天13:00,为你推荐一张绝美地的好床(ID:jiesu1228)
去全世界换宿旅行,让喜欢的事成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