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相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少林寺后山上有一处名为达摩洞的地方,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瞻仰、敬拜。达摩洞位于少林寺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峰顶下十余米处。这是一个天然的石洞,相传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首倡大乘禅法,因而称之为“达摩洞”或“达摩面壁洞”。
达摩大师到来之前,少林寺的开山祖师跋陀大师所传的教法为小乘禅法。达摩大师的到来,使得当时小乘佛教盛行的中国佛教界人士,对他的禅法无法接受。又因语言不通,达摩大师便只身来到嵩山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前的石洞内,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手合十,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地修行,达摩大师自称为“坐禅”。当时的佛教徒称这种修行的方法为“壁观”,称达摩大师为“壁观婆罗门”。
少林寺后山上的达摩面壁石洞
达摩大师每日坐禅入定、出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度过了九年。九年中,人们对达摩大师也有诸多猜测,他也度化了无数有缘人,其大乘禅法思想也逐渐被人接受。而经过这九年的面壁过程,达摩大师的身影印入了面壁石上,就连衣褶绉纹也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人们把这块石头称“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达摩曾经面壁的天然石洞叫作“达摩洞”。后来,寺僧把这块面壁影石凿下收藏在初祖庵中,后移至少林寺藏经楼上,目前安放在少林寺观音殿内。1928年,直系军阀与国民军石友三在少林寺附近激战,石友三一怒之下,放火焚烧少林寺,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还破坏了达摩大师的面壁影石。后经寺僧重新修复,才将该石保留下来,供后世观摩。
邹相书法作品——家和业顺
达摩洞位于五乳峰中峰上部南侧,为当年达摩大师面壁九年处。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块砌成拱门。石洞深约7米,高宽3米余。洞内石壁上,遗留有高1米多、宽约60厘米的凹槽,即是当年挖凿达摩面壁影石的痕迹。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中为达摩坐像,两侧为其弟子。据清代景日昣撰写的《说嵩》一书中记载,在达摩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早已毁。达摩洞颇阴凉,入洞之中,有寒冽清冷之感。
达摩洞前的“默玄处”石坊
在达摩洞外面,有一面向南的石坊,为明代万历甲辰(1604年)乾清宫监、提都河南等处矿务的燕都人胡滨捐资所建。石坊为二柱单孔庑殿顶建筑,高4米,宽2.2米。石坊南面横额刻“默玄处”三字,北面横额刻“东来肇迹”四字,均为乾清宫监胡滨于万历甲辰孟春所题。石坊造型很精巧,上部雕有瓦垄,下刻斗拱,横梁刻有精美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浮雕。在石牌坊北边的洞口处,还有碑刻三通,一为明万历乙巳(1605年)立的《创建凉殿坊牌碑》,一为乾隆二年(1737年)立的《达摩祖师开光碑》,另一为民国五年(1916年)立的《达摩佛祖碑》。
在达摩洞上的五乳峰顶,有一座高12米、面积32平方米的巨大达摩大师坐像,由块状白玉砌成。此像为沈阳数百善男信女于1995年捐资修建。白玉达摩像前有1995年立的造像纪念碑两通。在达摩坐像西约50米处,还有1984年嵩山风景区管理局修建的“息缘亭”一座。从初祖庵北山脚下至达摩洞,原为古代修的石板路,已严重损坏。1984年,为了便于游人参观达摩洞,嵩山风景区管理局重修此路时,将其改建为石台阶路。目前,从少林寺祠堂旁又修建一条水泥路,可直接通往初祖庵后面,方便各地的游客到达摩洞前瞻仰。
周恩来题写的诗文手迹
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先生曾在其诗作中写道:“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诗中所说的“面壁”就是指达摩大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故事。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洗礼,少林寺后山上的达摩洞,早已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参观少林寺时,必定要去的地方。达摩洞既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历史,又传递出了“面壁九年”的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