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东城区,但这里叫崇文
从一开始计划写「爱北京」这个主题的时候,就默默地在心里划分了四块儿地方:西城、东城、崇文、宣武。
这四个区之外,再写写海淀、朝阳什么的。
更远的地方,一时半会儿还没纳入拍照计划。
房山那边还有着非常多的古建筑遗存和早期北京历史遗迹,这些都等以后慢慢扩大拍照范围吧,北京可拍的东西太多了。
以前的文章里也说过很多次,即使城四区合并已经十余年,但终究抹不掉我们心里的崇文和宣武。
这道边界线一直生长在心底,某条马路的两边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记忆。
----
崇文去的机会比较少,小时候对这边的概念停留在天坛公园、自然博物馆和汇文中学。
今天有机会来崇文这边走走拍拍,以此纪念崇文消失的第十一个年头。
上面这张图是今天大致的路线,几乎是从西到东横穿了整个崇文。在高楼大厦中间还是能够找到旧日痕迹的。
··· 法华寺 ···
北京重名的寺庙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说的法华寺。
之前的文章里写过海淀魏公村那个法华寺。
今天拍的是位于崇文(今东城)法华寺街的这座。
法华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南城大寺之一。
原建筑有山门,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
现在马路边只能看到杂乱的民房和年久失修的墙体。
换做十年前,我们肯定会进去一探究竟。但是现在,只拍能拍到的部分就好,里面的民居就不进去打扰了。
拍照也是看缘分的。
大致能看出现存的这间建筑为三开间歇山顶,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次间。
对照网上的介绍,应该是原来法华寺的山门?
若按网上所说,法华寺原有建筑众多,占地面积庞大。
“有山门三间,东西侧门为歇山筒瓦顶。天王殿、娘娘殿及药王殿均为硬山筒瓦调大脊,钟鼓楼为歇山筒瓦调大脊,大雄宝殿为五间庑殿顶,内有藻井三个。
东西配殿包括伽蓝殿、祖师殿及磨心、穿堂各六间,硬山筒瓦箍头脊,前出廊。毗卢殿五间,为重檐庑殿顶,后抱厦三间,黄琉璃剪边歇山顶。
藏经阁七间,前出轩五间,阁为大式硬山,东西配殿各三间。”
瞧瞧这规模,我使劲儿想象了半天,眼前若隐若现法华寺的雄伟。
可惜它已淹没在时光里,幻化成灰。
··· 南岗子天主堂 ···
从法华寺向东,顺着法华寺街,穿过驹章胡同、北岗子街,便会到达永生巷。
我猜,永生巷这个名字一定和这座南岗子天主堂有关吧。
今天专门来拍崇文的时候才知道这座天主堂,以前是我孤陋寡闻了。
南岗子天主堂微历史:
南岗子天主教堂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当时北京天主教总堂拟建一教堂和修女院会
基地选址共3块,面积约2000平方米。
一块位于玉清观东街,建房10余间,作圣堂、学堂、托儿所之用
一块位于南极庙前,建房分南北两院,南院为药房,北院为女学堂和修女住所
另一块也位于南极庙,建房10余间,为收容女童学习刺绣和教授讲经之用。因三块地均在南岗子附近,故统称为南岗子教堂。
1923年仁教会修女集资对教堂进行改、扩建。收购永生巷一带荒地42亩,分东、西两部分建房。
西部建教堂一座,即南岗子教堂(包括圣堂、神父院、厨房院等)。
另建学校一所,后为惠我第四分校,即永生小学所在地。
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宗教场所都暂不开放,只能隔门相望。
后来从门上的小开口儿,勉强拍到了教堂建筑本身。
外观看上去和位于西直门的西堂有一点点相似。
北京内城分布着五座天主教堂,分别为南堂(宣武门堂)、东堂(王府井堂)、北堂(西什库堂)、西堂(西直门堂)和东交民巷天主堂。
(以上均已拍照记录过)
另外在外城和郊区还有不少,比如通州区的龙庄天主堂、牛牧屯天主堂、贾后疃天主堂;大兴区牛坊天主堂、西胡林村天主堂;门头沟的后桑峪天主堂、曹各庄天主堂。
距离北京市区最远的要数延庆的永宁天主教堂了。
希望以后跟这几座教堂都有机会见面。⛪️
··· 安化楼 ···
西城福绥境大楼、东城北关厅大楼(已无存)以及崇文的安化楼,是北京社会主义初期公社化大楼三大建筑,非常有代表性。
之前的文章里专门写过福绥境大楼,那会儿有小伙伴说 “我们崇文的崽只知道安化楼”……
(想看福绥境大楼那篇的话可以戳➡️这里哈)
于是今天特意来看了看这座记录着历史、承接着现在的 —— 安化楼。
(在文章开始第一张图上标明这里曾是安化寺,或许这大楼是因此得名?)
安化楼位于广渠门内大街南侧,1960年5月竣工,是“城市人民公社居民住宅”。有着北京最早的“社区会所”,是当时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楼(9层)。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今天见到的安化楼外墙是淡淡的粉色,底层有着高大笔直的柱子,很像月坛那边红塔礼堂的感觉。
外观挺新,应该是近几年重新刷过了,玻璃窗和外墙都挺完好。
在一层大厅拍了两张以后才发现墙上有 “禁止拍照” 的字样,于是就没再拍了。猜想大概是因为之前有太多来拍照的人影响了里面居民的正常生活吧。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安化楼,更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在北京居民楼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临走时站在过街天桥上给安化楼又拍了一张,它想告诉我的,我都听到了。
··· 袁崇焕祠、墓、庙···
袁崇焕祠在广渠门内,所以在写袁崇焕祠之前,先来简单整理一下广渠门的历史。
广渠门微历史:
广渠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是外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又称沙窝门。
瑞典摄影家喜仁龙先生在拍摄的一系列广渠门照片上标注的外文都是“Sha Wu Men” (沙窝门)
关于“沙窝门”:
以前广渠门内外寺庙很多,但这些寺庙大多香火不盛,渐渐演变成为客死京城的外省人的停灵之处,寺庙就更显得冷清,寺庙周围除了菜地,便是坟地。
一些无力将死者运回原籍的人就都埋在这里。
从事丧葬行业的人在这里预先挖一些“半大的坑”(不够长,也不够深),如同今日之“占地儿”,待灵柩抬到再继续深挖到合乎要求。这半大坑在行业内叫“等坑”,俗称“沙窝子”。
由于广渠门附近乱葬岗子里有众多的沙窝子,广渠门也就因此得了“沙窝子门”的别称。久而久之就叫成了 “沙窝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广渠门:
袁崇焕(1584~1630),广东人(另说为广西人),明末著名将领:
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天启元年(1621)授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被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崇祯元年(1628)升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取道喜峰口入关,袁闻讯自辽东支援,率兵与后金军鏖战于广渠门外并获胜。
广渠门大捷后,后金设反间计,崇祯帝听信谗言,十二月初将袁逮捕入狱。三年八月凌迟于菜市口,弃尸于市。
据传其部下佘姓义士深夜窃走头颅,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
袁崇焕墓和祠,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花市斜街,原是广东义园旧址。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
祠堂后为袁崇焕墓,葬着袁崇焕的头颅。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
今天到的时候大门是开着的,但内部均未开放,很遗憾。
绕到后面,大体上能看出袁崇焕祠的规模。
三面都是围墙,从墙头依稀可以看到墓碑的样子。
透过墙砖的缝隙,很费劲地拍到里面的样子:
然后,个子高的好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袁崇焕因为奸人谗言而死,前一秒还是抗敌大将,英勇杀敌;后一秒便是千夫所指、万民唾弃。
但是每件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袁崇焕之死所造成的后果,都要由当世的百姓所承担。
真希望这世界上风清月明,再无冤屈。
----
一些今天路上拍到的照片,送给我心中永远的崇文。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