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有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叶枝镇,隶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全镇处于云岭山脉与碧罗雪山山脉之间,海拔高差悬殊3110米,境内最高海拔4880米,北毗巴迪,南邻康普,西沿碧罗雪山主系山脉,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接壤,东沿云岭山脉与滇金丝猴主要栖息地施坝、萨马阁自然保护区相连,澜沧江由北而南纵贯全境,交通公路由维西直通德钦进藏。
历史上的叶枝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主要物资集散地,融合了傈僳、藏、纳西等9个民族的聪明和智慧,有着傈僳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独树一帜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在叶枝镇北部8公里的新洛米俄坝村,1900年,一位名叫哇忍波的孩子就出生在这个傈僳族山村的农民家庭。哇忍波自幼家境贫寒,常随其母劳动或外出逃荒度日。10岁至12岁时,曾跟随巫师学过东巴、尼扒,掌握了一些念经祈祷、占卜和祭祀鬼神活动的知识。13岁时父亲病故,家里只好将一块干地典当来治丧,作为典当契约的是一块刻着三转三道记号的木板,意思是日后用三块银元赎回。后来哇家去赎地时,对方强词夺理按自己的意图解释木刻的符号,结果使哇家白白损失了一笔钱财,这事对哇忍波触动很大。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他萌生了由自己来创造一套本民族文字的想法。
1923年,哇忍波创造了一套傈僳族文字,国内专家曾认定,这是一种音节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叶枝镇境内曾出现过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一些显赫一时的封建领主家族,至今仍遗留下许多古代民居。其中以王氏家族最为有名。王氏属纳西族,其祖先为丽江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纳西军事首领,受禾氏大管军节制,并与禾氏家庭有婚姻关系,后被清廷封为“北路土司”。
王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其房屋建筑完全摆脱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汉、藏、白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成大规模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占地面积50余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坐东向西,四周有围墙,四角有碉楼,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连通,门窗格扇做工精巧,雕镂细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经过几十年变迁和风雨剥蚀,“王府”建筑中还有城门,一个碉楼,北四合院及附属建筑尚属完整,城墙、花园、经堂、黑神殿等遗址尚有迹可寻。
至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王氏土司第九代传人王嘉禄正式承袭世职,并被国民政府先后委任为“江防大队”、“边防副司令”,“三江司令”等职,因功绩显赫,云南省长龙云曾赠以“保障功高”匾额一块。王氏土司以其强大实力和威慑一方的气势称雄滇西北诸路土司。其辖民中有纳西、傈僳、藏、怒、独龙等多种民族,统辖范围包括现在的迪庆州、怒江州所辖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流域,远及西藏、高黎贡山、印度及缅甸密支那一带。
王氏土司是明清以来“茶马古道”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保护力量,系藏、汉结合部的主要跨国土司。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土司能在国危民难之际,成立抗日御侮队伍,到中缅边界防御,并于民国27年专门铸造铁质界碑一批,上铸“北路土司界”字样,派人秘密运往王氏在独龙江一带的管辖边界埋设,成为中印战争及1960年中,缅勘界时的唯一依据,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居建筑风格全部用原木搭成,本地人称为“木楞子”,其特点是不上漆、不用铁钉、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每幢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5米,粗20公分的圆木横架而成,屋顶用木板覆盖,家家户户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屋一般侧面开门,门头上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着山羊头,可以看出傈僳族人与山羊之间的亲密关系,整个村寨呈阶梯状分布,一层层,一台台,错落有致,形式完整,色彩分明,站在同乐村对面远望,如同一幅完美的画卷,表现了民族的粗犷、敦实、自然的美。
傈僳族服饰均由棉或麻手工制作而成,男子头戴“壳帕腊哄”(羊毡帽),帽沿围绕一圈红丝线,已婚者左耳坠硕大的银或铅耳环,内穿大襟白麻布或棉布长衫,外罩黑坎肩,腰系羊毛带子,左胯“花腊裱”,佩长刀,右背弩弓、箭包,裤子是大裆宽口裤,裤脚长及膝,打羊毛或麻布绑腿。女子头戴“呙亨”(用蓝布成三尖角帽,直角对上),上用“矣玛”(小海贝)缀成图案,前面钉三块“普扁”(直径10公里左右的银制圆片),头发分两辫垂到腰部,装饰着贝壳饰物,项挂五彩珠子,上身穿的麻布或棉布大襟衣衫,外罩红色坎肩,下穿白褶裙,外系围腰,再系上红色毛带子,肩胯“腊裱”,鞋袜,绑腿与男子一样。
这些服饰,均出于勤劳智慧的傈僳族妇女之手,她们十一、二岁便开始学习织麻布和纺羊毛的技术。织麻的工具很简单,织架是用两横两直的四根木棍搭成,做成“纺织机”。这种简单的工具从远古一直沿袭至今仍在使用。麻线纺成后,便将一头拴在木架上,另一头系在腰间即成经线;有的用双手来回传送纬线,有的则用一个木梭子来回穿梭。一个手巧的妇女,每天可织五寸宽的麻布六尺。一般说来,每家每年所织的麻布仅够自用,很少有出卖的。
傈僳族的“阿尺目刮”歌舞艺术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其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分为男女各两队,分别由领唱者领唱后,其他一起符合而成。“阿尺目刮”的声音明显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以及游牧生活中一些琐事,集浓厚的原始性仿古性,内容十分丰富,与傈僳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的密切关系。“阿尺目刮”已作为最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舞蹈集成》之中。
牛恒刚:2014年8月28日于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