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1月24日报道:平地起新城,广厦一夜成。数十年前,作家老舍徜徉在当时的“闵行新城”,随性写下了这首《春游小诗》。“十年未作沪江游”的他,记录下了“劳动人民干净土”的美妙画面。
如今,同一片炽热的土地,不一样的“新城”正在茁长。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新城发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进行建设。
全新亮相的“五大新城”,“新”从何来?“城”作何解?缘何而“建”?何以留“人”、又为何“谋”?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东方网记者采访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用5个问题,为您绘制了一幅五大新城的“画卷”。
嘉定新城 资料图
“新”:上海要建设怎样的新城?
“上海建设的五大新城,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新’!”
在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看来,新城建设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增长极,关键在“新”,生命力在则创新。
“新”从何来?陆月星委员向东方网记者讲述了五大新城的五个“新”——新功能定位、新人口布局、新城市形态、新公共服务、新交通体系。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对标“十四五”规划对五大新城的要求。所谓“新”城,有兼备共性和互补的功能之“新”;有规模提升、结构优化的人口布局之“新”;有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形态之“新”;有普罗大众、辐射周边的服务之“新”;也有四通八达,绿色低碳的交通之“新”……
新城之“新”,或难以穷尽,却有着一以贯之的“初心”。
用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委员的话来说,“五大新城”的重点并非是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疏散,而是大做“增量”的文章。所谓增量,即增强新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从而形成上海全市人口合理分布、功能多维支撑、产业优势互补的态势。
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当“新城”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其悄然孕育的或许还将会是一个“新上海”。
“城”:新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
“五大新城的定位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而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卫星城或郊区新城。”
“新城”不仅诠释了“新”的理念,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城”的定义。而董云虎委员所说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正是出自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对五大新城的描述。
何为“综合性节点城市”?根据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中称,所谓“节点城市”,既流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流通通道上的枢纽,也是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支点城市。
正在建设的上海“五大新城”,其不仅具备了节点城市的流通性,同时也兼备传统城市的综合性,以及相比传统城区更充分的独立性。
根据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其龙的理解,在上海提出“五大新城”后,已广为人知的松江新城,其未来的定位将不仅仅是一座辅城、郊区的新城,而是一座综合性新城,松江新城也迎来了更有统筹、全局性的发展目标。
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其龙 受访者供图
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定义,从城区到城市,从城市到新城。不一样的新城,也将带来不一样的机遇和挑战。
“建”:新城应该如何建设?
五大新城,不是平地起高楼,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分一厘的规划解构,一砖一瓦地踏实建设。
“‘五个新城’建设工作量巨大,上海要发挥各界集体智慧!” 建设新城恐怕无法像老舍的诗歌中所说那般“广厦千间一夜成”。在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看来,新城的建设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更需要广开言路,广纳良策,“新城建设既要体现城市个性,也要对标国际示范城市。”
王训国委员正在发言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五大新城的建设正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在新城规划建设中,需要用法律来固化和引领。”市政协委员,奉贤区政协副主席顾德平建议,在上海各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征用、财政税收、住房建设、大运量交通、大城市级公共配套服务,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同时,明确原则和相关法规,筑牢建设新城的“底线”。
“五大新城是个整体,政策设计应该融为一体,从政策上应该就高不就低。”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胡苏云也对新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五大新城功能要素一致,但需各具特色,不雷同。同时,五大新城是个整体,产城融合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需要总盘考虑。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困难的背后或许还蕴含着独特的机遇。胡苏云委员表示,在过去的发展中,新城发展各方面均落后于主城区,“新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是数字化城市建设,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上海多次明确提出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在胡苏云委员看来,新城发展建设中应加大数字化应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管理,提高效率。
胡苏云委员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希望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空间格局完备的新城框架;用 10 年时间基本建设成独立的综合性新城;用 15 年的时间基本建设国际示范城市。”
或许正如王训国委员自己所说,这个目标“高了一些”,但是正如那句网络名言“梦想总是要有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当丰富的城市治理经验和广阔的人民智慧相结合,当科学的规划和踏实的奋斗,建设“国际示范城市”的梦想也不远了。
“人”:百姓如何在新城得到“获得感”
“一座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新城而言,以人为本正是新城的‘根基’。”市政协委员,嘉定区副区长王浩告诉东方网记者,“对于人,需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新城做到如何“吸引人”?王浩委员以全新起航的嘉定新城为例。据介绍,未来的嘉定新城在进一步拓展能级的同时,充分践行“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并通过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营造优质生态环境等方式,持续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新城。
“从长远考虑,如何把人留住,将会是新城建设需要不断思索的重要命题。”王浩委员表示,新城在留住人的同时,更需要全方位服务好人才。“对于人才的父母,丰富便捷的医疗资源能留住他们的心。对于人才的子女,优质的教育配套能留住他们的根。”
王浩委员正在参与分组讨论 摄影 刘晓晶
正如王浩委员所说,五大新城也正在通过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持续为人民更好的生活水平奠定基础。
今日,龚正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上海将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设施运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新城环境品质,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玩有所乐,行有所往;老有所养,病有所治;潜心欣赏,人人有所得,努力奋斗,人人有所为;,或许这就是一座“以人为本”的新城最朴实却又最真挚的价值体现。
“谋”:五大新城背后的“一盘棋”
“新城建设的目的,是要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长三角的增长极,从根本上改变郊区发展洼地的状况。”
上海为什么要建设五大新城?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委员一语“点题”。“五大新城”之于上海,将会是都市圈第一圈层,同时构筑起上海发展的战略拱卫带。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则表示,上海当前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局限。在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而上海提出建设“五大新城”、“五型经济”,就是要进一步突破约束,
未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等五大新城将上海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很显然,“五大新城”将是城市发展“谋未来”的重要契机。刘其龙委员指出,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一批重点医院、大学分校、重大体育赛事都将来到新城。资源更充沛。更富有活力的新城,也将进一步服务好上海整体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新发展,新格局;新城市,新未来。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五大新城”不仅要为城市发展“谋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蓝图”还肩负着为人民“谋福祉”的重任。
试想一下,那些过去曾把去“市区”称作“去上海”的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当丰富的产业集群,让人们足以丰衣足食。当那四通八达的交通,让新城居民去长三角中心城市“毫无压力”。而新颖的城市布局,宜人的生态环境,又能让人毫不犹豫的扎根于斯。
这样的愿景、这样的“红利”、这样的新城,是否就像那首《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所唱的——“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呢”?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王永娟、朱贝尔、张力韵、李欢、孟繁嘉、黄丽春、王泳婷、刘晓晶、曹子琛)
东方网记者1月24日报道:平地起新城,广厦一夜成。数十年前,作家老舍徜徉在当时的“闵行新城”,随性写下了这首《春游小诗》。“十年未作沪江游”的他,记录下了“劳动人民干净土”的美妙画面。
如今,同一片炽热的土地,不一样的“新城”正在茁长。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新城发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进行建设。
全新亮相的“五大新城”,“新”从何来?“城”作何解?缘何而“建”?何以留“人”、又为何“谋”?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东方网记者采访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用5个问题,为您绘制了一幅五大新城的“画卷”。
嘉定新城 资料图
“新”:上海要建设怎样的新城?
“上海建设的五大新城,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新’!”
在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看来,新城建设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增长极,关键在“新”,生命力在则创新。
“新”从何来?陆月星委员向东方网记者讲述了五大新城的五个“新”——新功能定位、新人口布局、新城市形态、新公共服务、新交通体系。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对标“十四五”规划对五大新城的要求。所谓“新”城,有兼备共性和互补的功能之“新”;有规模提升、结构优化的人口布局之“新”;有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形态之“新”;有普罗大众、辐射周边的服务之“新”;也有四通八达,绿色低碳的交通之“新”……
新城之“新”,或难以穷尽,却有着一以贯之的“初心”。
用上海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委员的话来说,“五大新城”的重点并非是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功能疏散,而是大做“增量”的文章。所谓增量,即增强新城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从而形成上海全市人口合理分布、功能多维支撑、产业优势互补的态势。
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董云虎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当“新城”的规划蓝图徐徐展开,其悄然孕育的或许还将会是一个“新上海”。
“城”:新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
“五大新城的定位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而不是城市副中心,也不是卫星城或郊区新城。”
“新城”不仅诠释了“新”的理念,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城”的定义。而董云虎委员所说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正是出自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对五大新城的描述。
何为“综合性节点城市”?根据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中称,所谓“节点城市”,既流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流通通道上的枢纽,也是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支点城市。
正在建设的上海“五大新城”,其不仅具备了节点城市的流通性,同时也兼备传统城市的综合性,以及相比传统城区更充分的独立性。
根据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其龙的理解,在上海提出“五大新城”后,已广为人知的松江新城,其未来的定位将不仅仅是一座辅城、郊区的新城,而是一座综合性新城,松江新城也迎来了更有统筹、全局性的发展目标。
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其龙 受访者供图
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定义,从城区到城市,从城市到新城。不一样的新城,也将带来不一样的机遇和挑战。
“建”:新城应该如何建设?
五大新城,不是平地起高楼,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分一厘的规划解构,一砖一瓦地踏实建设。
“‘五个新城’建设工作量巨大,上海要发挥各界集体智慧!” 建设新城恐怕无法像老舍的诗歌中所说那般“广厦千间一夜成”。在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看来,新城的建设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更需要广开言路,广纳良策,“新城建设既要体现城市个性,也要对标国际示范城市。”
王训国委员正在发言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五大新城的建设正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在新城规划建设中,需要用法律来固化和引领。”市政协委员,奉贤区政协副主席顾德平建议,在上海各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征用、财政税收、住房建设、大运量交通、大城市级公共配套服务,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同时,明确原则和相关法规,筑牢建设新城的“底线”。
“五大新城是个整体,政策设计应该融为一体,从政策上应该就高不就低。”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健康与养老研究室主任胡苏云也对新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五大新城功能要素一致,但需各具特色,不雷同。同时,五大新城是个整体,产城融合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需要总盘考虑。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困难的背后或许还蕴含着独特的机遇。胡苏云委员表示,在过去的发展中,新城发展各方面均落后于主城区,“新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是数字化城市建设,可以借此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如今,上海多次明确提出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在胡苏云委员看来,新城发展建设中应加大数字化应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效能提升管理,提高效率。
胡苏云委员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希望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空间格局完备的新城框架;用 10 年时间基本建设成独立的综合性新城;用 15 年的时间基本建设国际示范城市。”
或许正如王训国委员自己所说,这个目标“高了一些”,但是正如那句网络名言“梦想总是要有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当丰富的城市治理经验和广阔的人民智慧相结合,当科学的规划和踏实的奋斗,建设“国际示范城市”的梦想也不远了。
“人”:百姓如何在新城得到“获得感”
“一座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新城而言,以人为本正是新城的‘根基’。”市政协委员,嘉定区副区长王浩告诉东方网记者,“对于人,需要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新城做到如何“吸引人”?王浩委员以全新起航的嘉定新城为例。据介绍,未来的嘉定新城在进一步拓展能级的同时,充分践行“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理念,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并通过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营造优质生态环境等方式,持续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新城。
“从长远考虑,如何把人留住,将会是新城建设需要不断思索的重要命题。”王浩委员表示,新城在留住人的同时,更需要全方位服务好人才。“对于人才的父母,丰富便捷的医疗资源能留住他们的心。对于人才的子女,优质的教育配套能留住他们的根。”
王浩委员正在参与分组讨论 摄影 刘晓晶
正如王浩委员所说,五大新城也正在通过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持续为人民更好的生活水平奠定基础。
今日,龚正市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以五个新城建设为发力点,上海将高标准配置学校、医院、文体设施运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新城环境品质,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玩有所乐,行有所往;老有所养,病有所治;潜心欣赏,人人有所得,努力奋斗,人人有所为;,或许这就是一座“以人为本”的新城最朴实却又最真挚的价值体现。
“谋”:五大新城背后的“一盘棋”
“新城建设的目的,是要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长三角的增长极,从根本上改变郊区发展洼地的状况。”
上海为什么要建设五大新城?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委员一语“点题”。“五大新城”之于上海,将会是都市圈第一圈层,同时构筑起上海发展的战略拱卫带。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则表示,上海当前面临着发展空间的局限。在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而上海提出建设“五大新城”、“五型经济”,就是要进一步突破约束,
未来,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等五大新城将上海发展具有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战略支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与市民网上交流(摄影:曹子琛)
很显然,“五大新城”将是城市发展“谋未来”的重要契机。刘其龙委员指出,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一批重点医院、大学分校、重大体育赛事都将来到新城。资源更充沛。更富有活力的新城,也将进一步服务好上海整体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新发展,新格局;新城市,新未来。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五大新城”不仅要为城市发展“谋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蓝图”还肩负着为人民“谋福祉”的重任。
试想一下,那些过去曾把去“市区”称作“去上海”的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当丰富的产业集群,让人们足以丰衣足食。当那四通八达的交通,让新城居民去长三角中心城市“毫无压力”。而新颖的城市布局,宜人的生态环境,又能让人毫不犹豫的扎根于斯。
这样的愿景、这样的“红利”、这样的新城,是否就像那首《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所唱的——“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呢”?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王永娟、朱贝尔、张力韵、李欢、孟繁嘉、黄丽春、王泳婷、刘晓晶、曹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