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潜溪寺 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凿造。本尊阿弥陀佛,姿态静穆自若,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三像合称“西方三圣”。
卢舍那大像龛。唐高宗初,咸亨三年(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年)功毕,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
宾阳中洞,北魏(500—523年)营造。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650—683年)。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
老龙洞(唐),苍穹顶。窟内造像分布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
莲花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有续刻。因甬道两侧刻有百余个药方而得名。
甬道刻有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