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状况,在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变化和发展目标的调整。对于这个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冬”之后能够再熬过眼前疫情反复、多地散发的“倒春寒”,只有熬过去、活下来,才能看到春天的希望。
第一,从旅游发展理念上
高质量、高科技、高消费、融合化、跨界化、平台化的发展,空间思维、场景思维、互联网思维、专业化思维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思维。高质量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强调高科技是因为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运用,尤其是当旅游消费主流人群天然存在着亲近科技的特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这其中的科技绝不只是当前关注的网络科技、数字科技,还包括其他诸如材料科技、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成果在旅游中的积极应用;因此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不仅包括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也包括旅游与科技(旅游科技/科技旅游)、旅游与生态(生态旅游、自然旅游等)、旅游与工农业等产业(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旅游与教育(研学旅游)等各个方面的融合,需要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认知去开拓去发展。场景思维就是要置身事中,感同身受,模拟体验,其实主要是一种思维的模式,是用户思维的体现,是用户思维的具体化、空间化、事件化。从空间角度看产品,而不是就产品论产品;从产业生态角度看企业,而不是就企业论企业,把企业的发展放到产业生态群落中去思考和认识。
第二,从旅游组织方式上
自组织模式与花钱买服务的团队游之间的消长关系会发生变化,团队游仍有创新发展空间,小规模、定制化、家庭型的旅游团队会受到青睐;小规模、自组织、家庭型、开放性,户外休闲产品、个性化定制产品、小团深度游产品会受关注。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认识的改变,比如相互熟悉或者独立出游是减少被感染概率的重要前提,因此自组织旅游模式会更受青睐(实际上自组织旅游模式远在此次疫情之前就已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模式)。不过在关注自组织模式之外,还要关注到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人们花钱买服务的意愿一定会随之提高。所以,自组织模式的发展并不是说团队旅游的模式就没有了创新发展的空间。只不过未来旅游团队游的概念跟以往团队游的概念可能会很大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忘掉过去可能是开创未来最好的起点。
第三,从旅游产品类型上
自组织的产品如自驾游,强调家庭和亲子的产品会有显著增长,周边微度假产品也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距离)微旅行、(节奏)慢休闲、(体验)深度假;此外,研学产品因为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而受到后疫情时期亟待补血的旅游企业的关注;除了当前广受关注的文化研学类产品之外,户外研学、自然教育的发展空间更是有待深入挖掘。
第四,从旅游产业融合上
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之间的界限会模糊化,传统旅游企业会嵌入生活属性的业务,生活服务平台会积极向旅游领域衍生。如果想对低频的旅游世界消费不能跟高频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其价值链的延伸必然受到极大的制约。现在无论是美团、京东、拼多多、滴滴等都在持续发力旅游领域,携程、同程等也在构建自己的本地生活发展新空间,这些都是低频带动高频、高频赋能低频的体现。其实,旅游的综合性意味着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不希望旅游者抵达的旅游消费空间是目的地的“孤岛”,更不希望这些旅游消费空间成了客源地的“飞地”,处理和优化的差别无非是这种价值的衍生是通过在场消费的方式还是离场消费的方式来实现而已。
第五,从旅游主辅关系上
在以往关注“旅游+”的基础上,未来的旅游发展需要更多的推动“+旅游”。前者是从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而言的,从空间上看,旅游消费成为激活目的地空间其他消费的催化剂,从类型上看,旅游消费是激活社会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消费的导火索,一业兴百业旺。后者主要是旅游工作的部门协同推动而言,只有其他各个部门在自身工作中主动考虑旅游需求,主动将旅游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质生活的风向标来认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毕竟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流动社会,如何服务好流动的社会需求也是各个公共部门应该做的分内工作。当然,通过各个部门“+旅游”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旅游也能为这些部门的工作效能优化提供助力。
第六,从旅游价值挖掘上
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电子商务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导航地图、垄断平台等入口流量效应的旅游价值空间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释放,内容生产平台/集成平台也需要解决从内容生产到商业价值生产的有效转化。如果这些方面不转变,“种草”就不能走向“拔草”、“流量”就不能转化为“销量”、“内容”就不能实现“价值”,而一旦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就可能因为生态闭环的形成而改变旅游业的力量角逐和行业格局。
第七,从旅游人才模式上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长期以来的困境,近些年尤其是疫情中灵活就业、零工经济的兴起将深刻影响到旅游基础人才供给,旅游业尤其是传统旅游业的薪酬制度改革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高端跨界专业人才的使用与合作模式方面,其他行业的经验会深刻影响旅游行业,包括影视领域长久以来在高端人才(比如明星等)的运作模式方面的经验对旅游业也很有借鉴价值。
第八,从旅游并购力度上
行业内的收购趋向活跃,尤其是面临资金链断裂、现金流受困的优质标的的收购可以引起关注,新创的模式创新企业与专业细分领域的企业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大型旅游集团的业务线重整、战略性并购和非旅抗风险业务拓展的步伐会加大。
第九,从旅游影响力度上
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目的地建设加快,但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信,不要一说到发展创新就先看国外有没有榜样可借鉴;未来最重要的不是客源结构的世界性,而是服务、管理、品质与信号机制的世界性,以及在管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调整固有的资源利用观念,尤其是在文化文物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以及自然生态资源的精准化利用方面要有大提升。就资源而言,“人类不利用它的时候,实际上是不是就已经失去它了?”
第十,从旅游科技进化上
智慧旅游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注重“面子”向注重“里子”转变。除了解决资源再现以提供体验场景或沉浸式场景,优化供求匹配机制以提升交易效率,沉淀用户数据以精准推送和生产,数字化还将如何影响旅游行业(效率?生态?新物种?)?数字化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会是什么?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产品的连接/叠加/创造、隐性动机的发掘等方面数字科技还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旅融合中文化解读与讲好故事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处理?如何在解说系统方面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解说系统的认识如何跳出语言讲解的框框(沉浸式场景营造本身也是一种解说)?如何处理好“文化游民”与“文化居民”之间的关系来优化旅游的文化传播功能?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将影响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
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