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汪宏胜 施为) 岁末年初,尽管在隆冬季节,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依然有着火爆人气,温泉、民宿、精品农家乐……走进村里,路边停满了私家车,一些网红打卡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在寒冷的冬日里冒着热火朝天的烟火气。
去年,树山村杨梅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树山村新增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和苏州高新区同步发展了30年,树山村如今热闹繁华,产业兴旺,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一切离不开几代村领导锲而不舍的攻坚克难,离不开树山人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共同践行了‘团结、拼搏、务实、争先’的新区精神。” 见到通安树山党总支书记吴雪春时,他一如往常忙碌,刚从村里忙完赶来村委会,笑容满面地表示。
朱宏 摄
米梨之争:一笔算得清的经济账
穷,是20多年前通安树山村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快10个年头。在自然地形上形成“三山五坞”格局的山谷里,水稻,小麦等,是地里唯一能“变钱”的农作物。
名为树山,且以翠冠梨扬名。但那时候,树山村根本没有以树为主的经济作物。
一切都得从2000年左右的一场米梨之争讲起。
“全村一共十一个组,每户人家都得拿出一半的地出来强制种翠冠梨。”这是当年村干部为了发展村经济,四处求医问药后做出的决定。浙江农科院的专家经过考察,认定在树山这方“水土”里能够培育出优质的树山梨,村干部选择相信科学,遂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以期给农村改头换面。
“从没种过梨树,谁知道能不能产出好果子。”“梨种下去的头三年,都几乎没有收成。那怎么办呢?”求变的发端一切都很难,村民充满着质疑与不安,在专家的指导下“望梨”苦等了3年。
“当时,村干部鼓励村民在梨树下面套种一些西瓜、毛豆等具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以增加收入。”彼时的吴雪春也是村民当中的一员,参与了第一批种梨。
如今梨花节已经成为了树山村的一个“金字招牌”时,吴雪春回过头来详细地算了一笔账:当年,种植小麦和水稻亩产400多斤,0.6元一斤,可种植两季,一年亩产约450多元。种植翠冠梨,亩产400-500斤,当年的翠冠梨卖2元一斤,刨去养护成本一年亩产超700元,且只种植一季,农民也不那么辛苦。“那时的账本已如此清晰,更别提如今翠冠梨已经卖到了8元一斤了。”吴雪春说,“可多亏了那时的村干部破釜沉舟,才迎来了今天的好日子。”
翠冠梨的一炮而红,让一批村干部受到了启发,发展特色农业成为树山村的出路。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树山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从绿水青山中产出金山银山”的敞亮道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独特土质,树山村种植茶叶1000余亩、杨梅1500余亩、梨1060亩,打造出云泉茶、红白杨梅、翠冠梨构成的“树山三宝”特色品牌。
吴雪春说:“这几样农副产品的打造,使得整个树山村的村民从只能解决基本温饱发展到每户年均收入超15万元。”
改头换面:一幅绘得出的水乡图
经济发展的同时,树山村的村容村貌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吴雪春被通安镇政府从通安林场调至树山村委会,任民兵营长,和当时的副书记一起主持工作。吴雪春说:“我来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改造当时家家户户的厕所。”2005年,他领着村里的工作人员,一口气成功解决了村里的“老大难”——茅坑问题,把全村的茅坑都统一改成了三格式和五格式化粪池,自此山区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2008年,第一届梨花节成功挖掘了物质产出背后的“文化经济”。此后每年媒体争相报道,树山逐渐登陆央视新闻,人气暴涨。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
期间,吴雪春从村主任升任至书记,面对这些问题,他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先后修建了8个公共厕所,同步进行农村污水管道和房屋穿衣戴帽改造,使得家家户户统一粉墙黛瓦。同时,村里的道路也从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私家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配套建设的山间木栈道、村边文化石道路,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漫步山林。为进一步扩大景区游客承载量,树山还配套建设了“一宿一品”乡村旅游特色民宿,截至目前,共有15家民宿,可提供113间客房、151个床位。
邢华清 摄
16年后的今天,村里原先只有个位数的管理队伍,已经扩展成为近百人的现代化管理团队。除8名行政人员之外,还配备有专职保安、城管、保洁、公安人员以及一支常驻树山村的森林防火护林队。
这个太湖之畔的树山村,山谷里一条1.6公里的花溪沿树山路贯穿,每到春天,沿岸花香四溢,温泉氤氲。近400户农家散落在青山怀抱中,处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被誉为姑苏城内的世外桃源。树山村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村、中国美丽田园、最美中国榜、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文明村标兵、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最美乡村、苏州市美丽村庄等荣誉。
文旅融合:一波挖得出的文化内涵
村民们富起来了,梨花节品牌也已经打响。数据显示,树山村游客量稳定在每年10万人次左右。但细细查看,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不少细节问题还未完善:乡村文化特色不明显、旅游承载量不够……
“我不太懂挖掘文化,但我知道我们树山的确有很好的资源。”为了进一步挖掘自然资源背后的文化资源,使树山村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吴雪春通过尝试,请来了一批“智囊团”。
2012年起,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乡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的教师彭锐及其团队来到了树山。作为“驻村规划师”,他们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扎根树山,为树山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开创了“陪伴式乡建”模式。“‘驻村规划师’从文化、产业、旅游等多个角度对树山村进行了二次挖掘,他们几乎参与了树山所有的文旅产品的挖掘、设计、打造包装,也正是有了他们,我们迎来了更多的旅客,也获得了更佳的口碑。”吴雪春说。
2016年6月,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发起,与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研究院、高新区城乡发展局共建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为树山乡村发展和规划建设服务。2018年6月,通安镇成立树山景区管委会,在树山村建设发展规划要求下,推进树山村精细化管理、促进旅游服务品牌提升。
邢华清 摄
如今,树山村处处凸显着古吴文化底蕴。大石山内散布的“大石十八景”,树山具有地域特色的“守文化”等纷纷得到开发。忘了咖啡、兰兮小筑、都喜天丽酒店都成为了一批“网红”打卡点。此外,村内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至今仍然有“抬猛将”“中秋编兔灯”“云泉腊八节”等传统民俗活动,箍桶、九连环、编草鞋等民间工艺也被完整保留。近年来,树山村还实施了“艺术家驻村计划”,经常有国内外文艺“大咖”来到这里,举办音乐节、绘画和摄影采风活动等,不少年轻人更是前来积极创业。30年翻天覆地变化,一座山坳坳里的小村脱胎换骨,打响了“国字号”美丽乡村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