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武汉,对这座城市越来越熟悉,看到和听到的风景也就更加敏感,总觉得城市的街景似曾相识,但只要转过巷子和商圈,欣赏到的又是陌生的区域。相比之下,只有笔直的大街一目了然,比如说在洪山区珞瑜路上就有一条特殊的专业街道,它长度有限,沿街的商铺也不多,但周围分布有3所高校,且街道上商铺都是电动车专卖店,被称为专业的电动车销售一条街,它就是卓刀泉电动车一条街。
专业化的市场和市场一条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城市都会有类似行业的一条街,其数量还不在少数,像在武汉城区,除了传统的汉正街批发市场,新晋的行业一条街也数不胜数,比如说电动车一条街。在大多数人眼里,城区的电动车一条街,很多都算不上专业的官方指定一条街,或者说接受过官方、协会认可的一条街,只不过是企业自发组织的商业聚集,卓刀泉电动车一条街大概就是这样的产物。它没有专业化分工的上游供应链企业,也没有配套完善的下游服务企业,没有园区,没有专业规划市场大楼,连它的实际位置也是名不见经传,如果不是因为街道沿线一整排电动车商铺logo很显眼,大众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沿珞瑜东路往东过街道口到广埠屯,是传统数码科技类产品和商铺的聚集地,继续走到与卓刀泉南路交汇的天桥附近,位于马路一侧的低矮商铺才露出脸来,它就是电动车一条街。从西段的722研究所大门到东段的卓刀泉南路,百米距离,单线辅路,还有有限宽度的人行通道,组成了电动车一条街的主体之一。在交通位置上,周边只有一条主路珞瑜路,公交地铁贯通,高架桥近在咫尺,这些条件似乎都与电动车毫无关联,而行人来回走过,也是一脸惊奇,电动车究竟可以有多方便出行呢?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电动车一条街,但它周边的生活区,包括珞瑜路和卓刀泉在内范围的人口容量其实非常有限,反而是毗邻的三所高校很吸引人眼球,它们是不远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电力职院。从位置分布来看,武大和电力职院在对面马路,华师在背后,环绕一大片,高校里学生虽然不是消费电动车的主力,但教职工是,他们使用电动车的频率要比想象中的要高很多。可以说,因为高校的存在,校园面积宏大,在机动车限行的情况下,电动车是唯一可行且便捷的代步工具,没有之一。
最常见的场景是,从校园的某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学生可以慢悠悠步行往来,但教职工不可以,他们需要交通工具,除了搭乘校车,电动车是唯一可用的私人工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卓刀泉电动车一条街存在就有了一定合理性,华师北、东大门,分设在珞瑜路和卓刀泉南路上,骑行电瓶车一溜烟的功夫,转弯即到。以此为原点,向四周辐射,电瓶车也是十几分钟的里程,便捷出行。三所高校的存在,看似有点互不相关,但实际上很多人生活的联系依旧密不可分,电动车就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从华师北门出来到卓刀泉电动车一条街,数分钟步行,若是附近的公交站,出站就是。一条街的规模不大,绵延的低矮商铺从研究所大门开始推移到卓刀泉南路上,可能是对面的高架桥太显眼,商铺门前种了很多行道树,长势喜人,高大威猛,成为天然的隔离带。树下是马路辅路和人行道,距离商铺大门尚有一段距离,精明的商家于是清除路面杂物,竖起logo铭牌,整齐陈列出电动车新车,还要挂上只要1999元的促销广告,反复播放宣传音乐,带动附近的商户纷纷跟进。
一条小街上,电动车品牌商铺还不少,国内常见的品牌几乎凑齐了,比如说某日、某迪、某刀等等,占据的门面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将门头做得非常巨大醒目。常见的店铺场景是,门口放着一大排特色车型,崭新颜值;中间留一排人行通道,走进店铺,各种价位稍高的车型分列左右,还有配套的礼品和器件,服务台建在中间,大大的品牌logo很亮眼,有点类似汽车4s店的画风。但相对汽车,电动车的销售和出车要简单很多,基本上是看中了即骑走。
对于电动车一条街,概念大于实质,与其说是一条街,倒不如说是“卖电动车的地方”,毕竟这种类似的专业化市场营销成分要大于技术成分,在雄楚大道的另一头也有类似的一条街,人气相差不多。卓刀泉这处的电动车一条街,闹中取静,很容易被忽略,但真正去买车,货比三家之下,也不会吃亏,这大概是类似专业化一条街的优势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