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机超方便,还有人写信吗?
反正我不写。
但我知道,离家不远的瓦子坪街上,还有一个一米多高、半米多直径的绿色邮筒。
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但,连接着历史与现实。
瓦子坪,位于杨林乡瓦坪村,这里是湘乡县城一路北上,到金石、白田一带的必经之路。
(瓦子坪)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从湘潭鸦雀坪(七里铺一带)出发,最终往益阳安化的民间大道,因经过瓦子坪,而命名为鸦瓦大道。
民国6年(1917)7月,设湘潭邮政局瓦子坪信柜。
这是如今韶山区域内,第二个邮政点,比大清邮政湘潭支局银田寺代办所,晚了6年。
据《韶山志》载,民国16年,银田寺邮寄代办所、瓦子坪信柜均改为邮政代办所。
从这句话可知,10年之间,韶山境内,就只有东西两个寄信的地方。
由此也可见,在邮路上,瓦子坪可谓位置重要之处。
直到13年后,才增设如意亭代办所;
1937和1938年,设永义亭、郭家亭代办所。
在前两天的文章里,我提到过,民国时期的韶山,基本没有通车的道路,邮政同样如此。
书中写道:
民国29年(1940)7月,从湘潭石潭出发经云湖桥,姜畲、道林、三仙坳至境内瓦子坪的直达步班邮路开通,全程97.7公里。
(清朝邮差老照片)
重点两个词。
直达,也就是说,直接从瓦子坪到石潭。说明瓦子坪的业务,还是很可观的。
步班,就是纯走路。
可以想见,当时的邮差,工作有多累。
空口无凭,看看《韶山志》里的描述,才能加深理解:
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邮政设备简陋,邮件处理系手工操作,运输及邮递由靠肩挑背负,各代办所只配日戳、墨盘、信箱,除发给邮工印有“邮差”字样的号褂和邮袋外,扁担、绳索、风灯、雨具、草鞋、草帽均须自备。
我的天啦,这等于是自备工具跟人打工啊……
但,为何还有人做呢?
只因这是正式工作,公务人员啊。
虽苦虽累,我相信,靠着一个人应该可以养活一家人。
否则,风里来雨里去,犯得着吗?
如果说和平年代邮差步行,还只有一个累字,那么,1944年还在干的邮差,就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了。
《韶山志》提到:
民国33年6月,日军侵占湘潭,湘潭县邮局迁至石安乡四路港,临时开辟敌后邮路。派邮工杨云锡、贺绍坤化装走班,从湘乡潭市出发,经韶山瓦子坪、如意亭至云湖桥,通过日军重重封锁,完成沦陷区通信任务。
他二人的名字,网上搜不到,但记载在志书里。
他们跟战场上的将士一样,都是中国的英雄。
在这条邮路上,瓦子坪仍然是一个重要节点。
1949年之后,韶山的邮政代办所渐多,邮差们开始还是步行,1962年,开始配备自行车,至1970年,方全部骑单车送邮件。
(骑自行车邮差老照片)
1970年,韶山有了四辆摩托邮递车,但当时汽油是重点稀缺物资,至1977年,又改自行车邮路……
再往后,又是摩托车、汽车……
电话的普及使得邮递员的工作越来越少,然后……
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现在的孩子,连邮票这词,大概都没怎么听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