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晴隆,山雾朦胧。依山而建的阿妹戚托小镇若隐若现,静谧美好。小镇和晴隆县县城连为一体,但又独具特色,小楼屋顶房檐的牛角、虎头等民族元素随处可见,古朴纯正的彝族文化气息在小镇的民居上显得格外浓郁。
2020年12月2日下午,记者走进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小镇金门广场上传来阵阵歌声,一群盛装的彝族姐妹正跳着传统舞蹈“阿妹戚托”,热闹不已。
“阿妹戚托”,是贵州彝族的传统舞蹈,被誉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带着民族文化一起搬,在小镇成立艺术团为游客表演,为小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在广场旁的一家餐馆里也同样是热闹非凡,就餐的游客络绎不绝,老板杨登文忙得不亦乐乎。
杨登文是从三宝彝族乡搬迁至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搬迁前,因土地少,又缺技术,一家人生活较为困难。回忆起过去杨登文很感慨:“做梦也想不到,能从只有露天水、土墙房、烂泥路的半山腰贫困山区搬出来,不仅居住环境从贫困山区变成了风景区,自己还开店做了老板。”
和杨登文一样,在小镇开奶茶店的肖婷婷搬迁后,转变了外出务工观念。“以前觉得打工收入高,现在我把店经营好,也能有不少收入。”肖婷婷说,游客逐渐增多,平时一天能收入700多元,举办彝族传统节日时,收入还会增加,去年小镇举办“火把节”活动,当天就赚了8000多元。
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这个巨大优势,阿妹戚托小镇充分挖掘“阿妹戚托”“晒月亮”“火把节”“芦笙舞”等民俗文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民宿酒店、文化演艺等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打造金门广场、感恩馆等14个旅游点,将小镇建设为国家级旅游扶贫小镇,这一民族文化和旅游结合的举措,带动了600余人就近就业。当前,晴隆县共计8000余人吃上“旅游饭”。
黔西南抓住旅游兴起的时机,旅游扶贫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访过的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当地依托秀丽自然风光,立足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积极打造“美丽苗寨”乡村旅游胜地。
鲤鱼村是兴仁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发源地,该市以此为契机,在该村投资建成鲤鱼民族广场、民族博物馆、鲤鱼寨门、观光道等,不断向外界推介苗族多彩的民族文化。2017年4月,鲤鱼坝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风景区。
鲤鱼村乘着旅游东风,引进公司对村庄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通过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风景变“钱景”,拓宽村民增收路。
“发展旅游,让我开起了农家乐,每年单是农家乐收入就有5万余元。我还会制作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村寨,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我们的民族饰品感兴趣,我的手艺也能赚钱了。”鲤鱼村贫困户杨元明享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脱了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一次来鲤鱼村游玩是去年的‘八月八’,让人很惊喜,节日举办隆重,民族气息浓郁,村民淳朴热情,基础设施完善,今年还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旅游体验项目,体验感很好。”从兴义市过来的游客雷婷,提到鲤鱼村旅游体验时,赞不绝口。
据了解,近几年来,鲤鱼村游客接待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充分带动群众就业,以旅游发展助农增收。
旅游扶贫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
近年来,黔西南州围绕旅游业进行产业布局,逐步走上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真正实现了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文旅结合,推动扶贫开发与旅游有机融合,让群众更多地分享旅游发展成果。
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黔西南州旅游人数从1526.7万人次增加至490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12.01亿元上升到507.69亿元,年增速均在20%以上。
来源:黔西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