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必考点了,在画平面图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住每个园子主要的分区或者分部,记住山水关系,然后是里面的建筑,建筑可以结合轴线来记。其他有些建筑,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一个组团,然后组团来记,这样心里有了明确的顺序,在画平面图的时候就不至于有遗漏的。
江南古典园林图
平面+鸟瞰
0121
寄畅园
▼鸟瞰图
寄畅园,又名“秦园”,无锡市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僧舍。自古民谚“天下名山寺占多”,选址在山水灵秀惠山的寄畅园,占尽美景与地利,借景入园,引山泉水入园,造幽深景致,形成“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引人入胜。清·乾隆皇帝对寄畅园情有独钟,六次南巡江南,七次游寄畅园,慨然叹曰:“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因“爱其幽致”,在北京清漪园(颐和园)仿建,名“惠山园”,与寄畅园称为姐妹园。
《园冶》嘉许山林地为第一,在于山林地造园最能体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之法,寄畅园的因借之妙在于山林地造园环境与园林布局的巧妙关联,在于正面全景与侧面景深的精要组合。
1、借景
寄畅园远借锡山惠山之景 。
嘉树堂、先月榭分置锦漪汇南北两端,从嘉树堂穿越水池向锡山望去,水型曲转萦回,园中建筑鳞次栉比,东西两岸植物相拥而生,挤出远处山形逼仄。此处构图中,水系、建筑、植物、山峦经营得当,形成了十分巧妙的景观构图。
而 从先月榭 借景之妙另有不同。南边水尾狭长,植物掩映中看不到尽头。御碑亭与钱王祠前后相映成趣,在中景配合植物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变化,站在先月榭远眺,稍有仰视之感,显得山势更为险峻,植物更为挺拔,在园林中平添许多山林野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了 相地 之妙。
▼站在嘉树堂前远借锡山龙光塔、龙光寺之景。
▼站在 先月榭 远借 龙光塔、龙光寺 之景
惠山山脉绵延,余脉伸入园中成为假山,掩藏在层层植物中衬托前景。如果假设没有惠山,则寄畅园中的假山无根无源,便不成形,乔木的中低层便会漏景后方,打乱空间序列。那么,寄畅园便不会如此静谧。
2、因势造园
寄畅园的土石多堆筑在西侧与西北角 ,这样形成西北高而东南部低缓的地势,这不但能够充分的引入惠山 “天下第二泉” 之泉水为寄畅园提供充足的活水水源补给,还顺应了惠山的走势,将惠山之余脉引入园中,使得寄畅园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山地园 。寄畅园西部假山众多,主要分为石山(九狮台)、土石山(案墩)、太湖石峰三种类型。
3、置石
寄畅园最出名的莫过于“介如峰”。据历史记载,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游览寄畅园时,问园主此石名,园主答曰“美人石”。乾隆不以为然,将其改名为“介如峰”,并绘图以记,刻碑于园中。至于为什么叫“介如”,乾隆在诗中解释自己观石,顿感“一峰介然独立”,故易名“介如” 。
4、理水
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 论泉》中说:“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能生 。”“水”在园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水的手法更是能决定园林的好坏。寄畅园是“江南四大园林”之一,理水的手法自然高超绝妙。
园中汇集了河、湖、泉、瀑、池、涧、滩 各种水的形式,可谓将“水”这一造园要素用到了极致。
八音涧 —就是指细水流过发出不同声音的溪涧。为什么叫“八音”?是因为 人行其中细细聆听仿佛能听到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等八种材料的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名八音涧。
八音涧、曲涧两处的水汇集在园东形成了一汪水池—锦汇漪
锦汇漪长约80米,宽约20米,南北长而东西窄。东北角上做出水尾,以显示水体有源有流。水体的驳岸自然曲折,在中部通过鹤步滩和知鱼槛收束水面,从而避免了水体过于狭长的弊端。
北侧水面相比南侧更为曲折,被七星桥划分为大小2个水面。就此将园中水体划分为大小不一,相互交错却又相互联系的水面。这些水面之间经过多次收放,通过大小不一的韵律变换,扩大了水面空间的视觉尺度,丰富水面景观层次。
4、建筑
(1)小体量建筑临水而建,大体量建筑依山而建。
(2) 北侧、东侧、东南侧建筑临水而建,通过廊、桥连接,对水面形成半包围之势。
02
个园
▼鸟瞰图
清代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清人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造了个园。个园之所以叫做个园,是因为园子里的竹子很多,(还是解释下吧)“个”者,为竹叶之形,同时主人名字为“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为“个园”.
类似的像“寒碧山庄”的名字是因为园中多白皮松,网师园的名字是因为园中多水,鱼网之师自有渔夫、渔翁之意,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古人园名多含蓄,解释明白后,背后的文化比游园更有意趣,若无文化,何谈风雅。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
1、春山
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高出墙垣,竹丛中插植有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石点破“春山”主题,传达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2、夏山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
3、秋山
秋景是黄石假山,在园中东北角,用粗犷的黄石叠成。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倚伴嶙峋山石。山上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
4、冬山
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宣石假山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耀耀放白。
“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3
网师园
▼中部鸟瞰图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 其园林设计十分有特色。 此园分 东西中三个区域 ,中部为主体部分,总体的路径呈现斜向的走势,正中为水池,环绕以南北两横长的建筑群,而建筑以此为终端。 此部分整体尺度尚好,却又不同于其他园林。
中部景区以“彩霞池”为中心,环绕布置了几处景点和近十座建筑,大都南北朝向,水体近四方,假山东西排列,方位交错的同时又有一种秩序感。从大门向内,有“网师小筑”和“半山亭”两处入口进入,环绕行走,可通向南、西、东三处庭院。
由此可见,中部景区算得上是网师园的“核心”,也是网师园真正做到宅园合一的地方。
“网师小筑”是宾客入园的地方,从腰门进入,初始只得见“小山丛桂轩”柱廊排列,便被吸引着向前去。半入门墙,又被南侧的庭院吸引住视线。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为后面宽广的水体做了铺垫。
庭院堆叠了几组湖石,间植几颗桂树,缝隙间透过漏窗能得见隔院之景。可以看得出此处的营建颇费心思,既有自然之妙趣、又有人工之精妙,让人入园驻足观看但不会停留太久,表达了对宾客的款待之情,暗含着“小山则丛桂留人”的意境。
不经意的回头,就能从“小山丛桂轩”的漏窗中看见中部的景象。从这时起,园林空间的序幕便正式拉开。
2、水体布局
“网师园”的中部水体,彩霞池,形态以聚为主,呈方形,似湖泊。面积不大,却占据了中部景区的三分之一地块,周边围合了一圈景点建筑。池西北为水尾,东南为水头。两座东西向的桥将两个头尾水面从整体中分开,形成了“聚处辽阔无垠,收处源远流长”的景致。
这种水体布局形式,也对应着园名“网师”、“渔隐”的内涵。
水面东西长20-25米,南北宽约20米,正好处于宜人的空间尺度,这也为营造后面层叠建筑的深远景致打好了基础。
“彩霞池”的水源位于东南角,细长隐蔽,人一步便可迈过。黄石驳岸上写着“槃涧”,点名了这里“山涧峡谷”的意象。涧中有一宽约50厘米的闸门,仿佛有船行驶,山谷流水的形象呼之欲出。拱桥、闸门、涧谷设置紧凑,尺度偏小,恰好与整座园林的小空间相得益彰。
两座小桥一座为“拱桥”,一座为“平曲桥”。虽然样式材质各不相同,但为了配合周围小退界的环境,使其以小见大,故设计者将两座桥尺度缩小,宽度仅容一人通行,以此衬托湖面的“大”。
为了使水面不至于因建筑、植物相邻而显得逼仄,“网师园”的驳岸设置十分简单通透。
叠岸石多与建筑齐平,透出园路和后面的景致。植物以两三棵点植为主,多出现在大面积单调的背景面前或建筑衔接处的灰空间,塑造出平远空透的风格。
3、建筑布局
网师园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不会让游客觉得这只是一个不到0.5公顷的园林,其原因在于网师园精妙的建筑布局。
若以水体中心画圆,可将建筑分为里外两层。里层建筑包括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半亭和濯缨水阁。外层建筑包括看松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小山丛桂轩和蹈和馆。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一般近景视距为12—40米,清晰视距为25—30米。若把水边的建筑当做观景视点,那么邻水的五座建筑相对方向的视距几乎都保持在了20—30米。
中景视距为40—60米,若以水面圆心画半径为25米的圆,则中部景区的所有建筑将被囊括在内。这也形成了第二层中景建筑,包括蹈和馆、小山丛桂轩、看松读画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
以功能为主的建筑,体量常常偏大。若是布置不好,就会显得形势逼仄,破坏氛围。因此,如何处理大体量建筑,是网师园需要处理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此,设计者采用了几种方法,用以缓解中景建筑的空间问题:
1. 退:“看松读画轩”是中部景区离水体最远的建筑,也是视线最难以到达之地。它位于彩霞池驳岸以北,由多棵古树灌木环绕,环境清幽,自成一派。
对于建筑来说,6、7米的退界与建筑高度相当,尺度算不得宜人。哪怕拉开视距,也显示不出空间大小。 但从南岸望去,“看松读画轩”似乎“ 隐 ”在了北部的建筑群。
一方面,因为东西建筑紧邻、甚至凸出于水面,形成构图主体,吸引视线;另一方面,平曲桥边的两株百年古树,高耸入云,苍翠俊秀,纵向上拉高了视线。两方面视线吸引,“看松读画轩”便退隐在了北岸的长幅画卷之中。
2. 遮:“小山丛桂轩”位于彩霞池南。北边是“云岗”假山,东面是细长的水头。屋檐若隐若现于假山后,仿佛融为一体,在狭小的园林中寻得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假山因建筑而显得挺立,建筑因假山而衬的更加雄伟。黄石假山与驳岸材质相仿,平地骤起,错落有致。
这一“遮”,水便找不到源头,园林也没了尽头。
3. 缩:尺度的缩小是网师园的一大特色。前文已经提到,“引静桥”一步就能跨过,“平曲桥”仅容一人通行,这些设计手法,反衬出水的宽广,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事实上,网师园的建筑、植物无不在以小见大。
▼“ 半亭 ”
彩霞池驳岸上的植物,很多都做了“砍头处理”,也是一种“以小见大”。
04
怡园
▼鸟瞰图
其特色在于水面构图的细腻生动,总体建筑沿湖面走向,以东西尽端的院落群作为“闭口与封口”,呈现出的东西走向的景观线,并产生多种可能性。同时沿着路线可体验“密——散——密”、“端正——自由——端正”的对比变化的景致。该园中的一墙双重廊的设计趣味十足,总体布局也呈现出折现的形态,有效地延伸了园中游赏路径。
——————————————————————————————————————————————————————————————
如果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同学,可以关注“景观微课”“室内微课”和“东道手绘”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考研经验和手绘知识,了解风景园林,环艺景观,环艺室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课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