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雾的轻柔,带着梦的缥缈,我徜徉在太行山的晨曦里。一朵朵鲜花,一丝丝麦香,让我沉浸在艺术的瀚海里。
这里是秀林,秀林光名字就能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氛围,况且,眼前的一切也让人感叹。这是普通老百姓做的“年”的“面花”足以惊艳了整个世界。
年年过年,年年过,过什么呢?非常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思考。细想起来十几亿人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家。家是什么?家是父母居住的地方?家是一种思念?回家干什么?团聚,吃喝~~~。
我觉得春节是一个传承的盛宴。一家人坐在一起,听着老人们幸福的回忆,孩子激动的诉说。也许快乐幸福,也许心酸苦辣,五味杂陈,不管什么都值得回忆。在回忆中,一代又一代人在回忆中传承。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传承是年的命脉,作为老人非常感谢我们的儿子。儿子一家四口和和睦睦。儿子每一天忙着自己的工作。儿媳妇也非常顾家,非常孝顺。他们从来不用我们替他们操心。尤其有了孙子以后,老伴觉得他们比我们强。他们勇于承担起他们的责任。我们心里当然高兴了。
春节在回忆和传承中,聚合着中国人的心,记录着我们生活的改变。 退休以后,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在旅行中度过了一个个不一样的春节。从广州到海口,从三亚到深圳,从香港到澳门,从宁波到厦门,从福州到上饶~~·。让我们老年的生命在行走中闪光。
2021年新冠疫情袭来,各地都在希望大家留在工作的地方过年。这让我想起在家过年的幸福日子,想起太行山里的那个清晨。
这里是井陉县,井陉是太行山东麓石家庄西部的一个县, 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晋冀通衢要冲。人们说这里遍地是文物,到处是故事。 驰名中外的背水之战,著名的 百团大战 ,井陉都是主战场。这里还是我国第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区。因为重走井陉古驿道让我和这里结缘,似乎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到井陉过大年,就成为我春节的第一选择。
北秀林马火会,那一年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马火会12年一次,12年以后,我就78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来到北秀林看马火会,所以我更加努力。
那天清晨,冥冥中我看到数不清的人头在晃动。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人抬着一个供品桌,桌上摆着他们亲手制作的供品。队伍的前面吹鼓手吹着唢呐,彩旗在晃动,人群里几乎没有声音,只是看到不断的有人加进队伍里来。队伍越来越长,大家默默地随着队伍前进。我的心被这略有神秘的场景所震撼。
真感到幸运,能看到和拍摄到这一场景。清晨六点开始接供。等我们赶到时,现场队伍已经开始出发。黑暗中来不及使用三脚架,也对不上焦,只好手动对焦手持拍摄,技能不佳,效果不好。心里非常着急,真怕记录不下这个珍贵的时刻。我急急忙忙跑到队伍的前面,到竖起牌楼的地方架起三脚架,拍下这一场景。
井陉文联的马佶主席告诉了我们此次活动的意义。他是井陉非常有名的人,对于民俗文化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在QQ群里深情的说,陪同cctv10“文明密码”栏目拍摄井陉春节庙会民俗文化感悟:纵观中外历史,浪里淘沙,沙里淘金,金子就是人类的文明,而文明密码不是武力侵略,也不仅是法律制裁和道德约束,是民俗信仰,其表现为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就是古村落节日庙会,这就是我们保护古村落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打造井陉为中国庙会民俗文化第一县的目的所在。
我祝愿井陉成为中国庙会民俗文化第一县。北秀林马火会是当地人祖传的社火项目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最近百十年间只举办过的只有5次。新中国成立前一次在1930年。新中国成立后举办过4次1990年、1992年、2002年、2014年。
每逢大有之年,马火会理事会就会发动群众展开募捐活动放马火庆贺。在当地民众心中放马火就像尊神一样,是件无比神圣的事。所以做火人不计较待遇,不挣工钱,父传子子传孙把制作烟花的独特程序无私地传给下一代. 。
如果说井陉北秀林的马火会,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演技精湛、风格独特的话,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单从供品上看已经足以让人佩服,所以我说难得一见。
可以想象制作供品的人,当时的心里怀着一颗怎样的虔诚的心。怎样动员自己的构思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可以想象那些会头有多么大的号召力,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这些供品。这些供品其实就是面花。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其以面粉为主料,通过不同色彩的渲染,用手工和简单的制作工具,捏造除出各种经典的艺术形象。
面塑艺人根据所需所想随手取材,在手中经捏、搓、揉、掀等简练的手法,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老乡讲,供品并不是每一个村民都能做的,而是会头安排的。他们就是普通的村民,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去把供品做成了精湛的工艺品。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为他们的技艺而惊叹。
在这个民间艺术的海洋里,我不停的按动着快门。因为每一件供品都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拍下照片留下的不仅仅是纪念,更是一份传承。
回到家,翻着这些照片,我仍处在感动中。我想到古驿道,我想到井陉窑,这就不难理解这里的人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技艺了。
清晨起来,我把这些供品传到博客,留给更多的人看。我孙女看到了,她问我,爷爷这些是什么?这么好看。我告诉她这是老百姓做的面花。她说,爷爷太棒了,再有机会我跟您一起去。
过了腊八就是年,为了防控疫情亿万人都宅在家里。就连过去不做饭的人都成了美食家。此时我想到传承,把我拍的面塑照片发到网上与大家分享。带着您的孩子,大家一起动手,完成一件面花作品,那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当过年的钟声敲响,送上一个自己亲手做的面花艺术品,让一家人分享,其乐融融,那还是一份艺术的传承呢。
收藏吧,不收藏,想找的时候不容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