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别山一角
巍巍大别山,连绵几千里。地处华中腹地,江淮分界。在大别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有一千年古县、明清时谓之:湖广进士县,它是湖北省麻城市。
☞ 麻城区位图
麻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唐时便有,发现王勃名篇《腾王阁序》的麻城阎家河人:洪州都督阎伯屿。阎氏可谓是王勃的伯乐。北宋时千古奇才苏轼谓之麻城:光黄间,多异人。光即古光州,黄即古黄州。多次来麻城的千年古镇:歧亭,与好友陈慥会面。对,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言的杏花村。
杜牧《清明》诗
☞ 大别山南麻城桃林河畔古孝感乡都旁
《明史》中麻城人有李文祥、梅国桢、梅之焕等10人传。有记载的麻城籍文、武进士126人,也算奇迹。由此麻城之名,更是冠盖荆楚,名满海内。今天仅仅聊聊在麻城民间流传较久的五脑山帝主庙、龟峰山化主庙的传说。
☞ 麻城五脑山位置
在湖北麻城的4个4A景区中,麻城市北部有座五脑山,上有帝主庙。帝主是麻城县的邑神。帝主原来也是人,姓张,家乡四川壁山县(今重庆市),家中排第七,故名张七相公,又称土主、福主、紫微侯。他出生3个月就能说话,7岁就能作诗文,特别喜欢道家学说。17岁的时候,他游历到麻城,发现麻城民间有许多败坏风俗的祠堂,就逐一毁掉,因此被捕下狱。
3年后,麻城突发大火。帝主告诉狱吏自己能救火,被释放后,他用一根红色的棍子一指大火,火立刻灭了。帝主骑马来到五脑山,就地飞升成仙。
麻城人便奉他为帝主,在五脑山建庙供奉帝主神十分灵验。
麻城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求告帝主神,都能逢凶化吉。
☞ 刘天和
明嘉靖七年秋,麻城人刘天和巡抚甘肃。一天,适逢他母亲70大寿,他心里难过,因为他不在家乡麻城。这时,他的一只手掌,突然间很痛,痛得他大声呼叫,呼号声穿透了好几重房子,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恰在此时,蒙古兵大军压境,他作为主帅却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神志不清。在些危急关头,麻城帝主神进入了他的梦境,对他说:
“那蒙古鞑子,已打至家门口了,你却为何在此睡觉!”
言毕,帝主便用手轻轻推了一推刘巡抚。刘天和恍然间,手也不痛了,顿时清醒。此后,他便立即带兵出击蒙古兵,终于又打了一场大胜仗。
☞ 帝主庙二门之一:一天门
他因此十分感激帝主,特为之做了一块碑。由谁来为这块碑撰写碑文呢?刘天和的心里有三个预备人选,最后交给帝主选择,帝主为他选择了毛凤韶。
刘天和是明正德三年(1508)的进士,想来他与毛凤韶的私交一定不错,所以千里迢迢地带信来让毛凤韶为他撰写碑文。这通由毛氏撰文的“紫微侯灵应碑”现在还保存在五脑山帝主庙的大殿里。
由于帝主神特别灵验,麻城人民对他特别信奉,官府对他也格外尊崇,宋朝皇帝封他为紫微侯,明朝皇帝封他为助国顺天王。清同治皇帝特敕封“灵感”二字。
解放前,麻城家家户户都供奉帝主菩萨。每年农历九月十八这天,麻城各地还要组织浩浩荡荡的队伍到五脑山“朝山”,集体祭祀帝主神。
随着麻城移民的脚步,帝主神也走出了麻城;凡有麻城后裔的地方,都有帝主庙,都实行帝主崇拜。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的沿途,也时常能见到帝主庙或帝主宫。据《云阳志·祠庙》记载,云阳全县有帝主宫15个。而在万州、奉节、巫山、巫溪等地,也曾经建有帝主宫,只是后来被毁或被淹。
鸟瞰麻城五脑山
☞ 五脑山入口
五脑山庙又名紫微侯庙、帝王庙、天星观。位于五脑山南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一亭(清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王殿、祖师殿、娘娘殿)及钟楼、鼓楼等构成。主体建筑均面阔三间,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穿斗混合构架,封火山墙。
☞ 五脑山帝主庙
帝主庙始建于北宋道教兴盛时期,修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县志载,历史上有两次大修。一次:在明嘉靖年间,另一次:在清嘉庆年间。单就最后一次维修,捐资遍及南方各省,尤以四川、云南捐资甚巨。
五脑山庙鼎盛时期,有道徒四十多人,庙观住持得崇涵,募化四方,维 修了“静心亭”,一天门和正殿,扩建了边楼,饭堂等,并在庙观四周栽花植树,使五脑山环境幽静、古雅,一时名噪湖北。与道教名山武当山、木兰山常有往来,望风朝拜的香客,广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诸省,每日不下千人。并在汉口永清街募资购置了佑圣观,作为道友联络的据点。
☞ 五脑山静月宫
静心亭是进入帝主庙的第一道入口,过此亭依石级而上便能登帝主庙,此处亦是游客小憩之所。亭子纯木质建造。“入庙静心是静心亭对来往五脑山游客的善意提示。亭额上有现代书法家王树良题写的“静心亭”三字。
☞ 五脑山静心亭
再说说,化主庙。
龟峰山上以前有座化主庙(现更名能仁寺),什子山以前有化主殿。化主的真身原是一个人,他叫张毅,北宋神宗年间年,为麻城县令。彼时,每当麻城遇上干旱,他就登龟峰山求雨,每次若求到了雨,他即作诗一首,刻石留念。
龟峰山能仁寺又名化主庙,最初叫普化寺
他还组织老百姓在县城西面的官道两旁栽了上万棵松树。松树长成后,他又在松林中建了一座亭子,起名万松亭。万松亭的旧址另一说是麻城城东的七里岗。
后来,他经常在亭子里与麻城的学子一起读书、切磋学问,为他们讲学。万松亭,既是过往行人歇脚的地方,也是读书人交流学问的地方。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贬谪黄州的苏轼路过万松亭,见张县令栽的万棵松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毁大半,伤感之余,写下《万松亭》一诗,云:
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
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
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
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苏轼的诗,强化了麻城人对于好县令张毅的感激和怀念,于是遂为张毅县令塑像建庙,尊为化主。化者,感化天地万物。化主张毅,是麻城人心灵深处一尊真正的神。
麻城帝主与化主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了。
注:
本内容,部分素材取于:《麻城文化丛书》之麻城大事
#麻城##麻城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