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恰好小暑,成都这边凉风习习,天气很好又是周末,本该去郊外踏青享受酷暑来临之前最后的凉意,但我却在这里写文章。室内还是有点闷,成都的鬼天气永远这样,凉不痛快热不彻底,跟闷葫芦似的。
关于节气,古代人民总结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民谚,这句“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后面往往还会跟着一句“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之间有一些对仗互补?
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天气互补,也可以叫气象韵律。
古人总结出的这种规律,大致上就是说一定时间内的两种天气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联系,彼此相呼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总结的气象韵律,是纯粹的经验科学,并不具有普适性,但现在科学很发达,人们在古人的经验上加以研究,总结出了更新版的气象韵律,就非常具有科学性了,天气预报以及气候变迁的研究,都会用到气象韵律。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当节气进入小暑,就预示着天气逐渐热起来,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可见天气该有多热。但虽说进入小暑天气就该热起来了,但真正的热天是从入伏算起的。
以今年2019年为例,小暑是阳历7月7日,入伏则是在7月12日,是在小暑节气后第5天,大暑则是在23号,在中伏的头一天。
那么,小暑前后如果是阴雨天气,不见日头,根据古人总结出的气象韵律,大暑的太阳就会十分毒辣。
所谓晒开石头,是一种形容阳光毒辣的夸张说法,但也并不是没有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石头裸露在空气中经受长年的风吹日晒,其内部肯定会因热胀冷缩而改变质量,再加上小暑到大暑这约摸半个月气温的急剧变化,一下被晒裂开了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知道,节气是根据气候变化来拟定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特殊的天气,而不论雨雪还是天晴,实际上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本该热的天气没有热起来,那么到后面肯定会把积累的热能都爆发出来咯。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嗖嗖
同样的道理,如果小暑时节天气过于炎热,大气中的热能提前爆发,到了大暑时节,肯定会有凉空气进入,达到平衡效果。
大暑后的一个节气就是立秋,但如果遇到了“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这样的气候现象,那么秋意就会先立秋节气一步到来,给炎热的世界带来一丝凉意。
这种时候就要小心吃西瓜了,因为西瓜性凉,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人体还未适应,再遇上性凉的西瓜,可能就会出现拉肚子等现象。
总之,这两句属于就是告诉大家,小暑和大暑之间存在着某种气象上的互补,大家根据各自所在地小暑的天气,就可以制定这个暑期的避暑计划了,当然,经验毕竟是经验,最终以天气预报为准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