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说起长城,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在贵州也有一段很壮观的类似长城的古城墙。
在梵净山、辰河源的崇山峻岭之间,连绵逶迤着一道几百里的古城墙。由于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加之人为破坏,早已残颓;走进一看,或草蛇灰线般拖延于山脊,或孤堡独碉般矗立在危崖,荒草匝地,幽林遮天,这就是被权威专家认定的“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又称苗疆边墙。连接湖南重庆,主体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境内的中国南方长城豹子岭风景名胜区,2003年11月被贵州省政府批准为“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以“中国南方长城(松桃段)”的古边墙、营盘、屯堡、碉楼、炮台、关隘、古战场等构成一道凝重的历史景观,辅以苗族村寨、峡谷风光、瀑布、森林景观等。
“南方长城”修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东起铜仁滑石营亭子关,连上豹子营、正大营后,一路西向,过湖南凤凰县境,直抵湘西古丈喜鹊营,全长380多里,被称为“苗疆万里墙”,是我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2000年,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罗哲文教授考察湘黔交界的城墙遗址时,称其为“中国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不完全封闭,也就是说不是全部连接,另有三条路线。以“一里一碉、三里一营、十里一堡”的方式深入延伸到松桃苗区,在靠近腊尔山区的公路沿线上发现了2140多座碉、卡、哨、烽火台、营盘及古城堡遗址,并有很多地名都用以前的营盘古城命名,如滑石营、正大营、盘石营、麦地营、太平营、石岘卫、碉边、边墙村等。
在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未纳入朝廷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那个时候,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压迫,经常揭竿而起。为安定边境地区,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筑起了分隔苗疆南北的长城,城之北为“化外之民”的“生苗”,规定“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了苗、汉的贸易和文化交往。明末,苗族发动起义,夷平边墙。后来清政府则在边墙旧址上重建新城墙继续防御苗民。
据初步考察统计,仅松桃境内的“南方长城”遗址,共设有营汛48个,营盘、屯堡、烽火台150多座,加上碉卡、哨台构成这块土地上凝重的历史景观。
而与这些景观彼此有着密切联系,被称为“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的古战场遗迹——苗王城,又在整个景观中保存最为完好。
“南方长城”隔绝了梵净山东麓的千里苗地,造成了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发展的严重失衡,使广袤的“生苗”地区的政治经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不过,千里边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生苗”获得了相对狭小的生存空间,从而使苗族的古老文化艺术及生活习俗得以完好保存,给多元的人类文化增添了一道绚烂的亮色。
此外,“南方长城”沿线还有勾腰坡、盘信大湾、地塞、盘石响水洞等精美的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群和云雾升腾、恍若仙境的马槽河峡谷。美丽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南长城文化和民族建筑,以及历史上留下的不少人文遗址,带给人一种精神美和感官美的双重享受。
资料来源:刘婕主编 《中国“品牌”中的铜仁元素》。图片均来源网络
来源:动静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