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五台山是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五台山气候凉爽,环境清幽,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故五台山古称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有诗赞曰:“五云常覆五台端,天近清都特地寒。”五台山共有主峰五座,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可赏奇花异草,西台挂月峰可观明月星汉,北台叶斗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望巨石如海,更有天然奇观“热融湖”、“冰胀丘”、“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五台山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其中因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而五台山佛教历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佛教史。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据传说、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印度两位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中国传播佛法。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山几乎完全相同,返回洛阳后便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了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但据历史学家考证,较为可信的是这里的佛教兴盛始于北魏。山上的大孚图寺(即大孚灵寺)、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所立。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传说孝文帝曾亲临五台山,并于灵寺周围设置十二院。到北齐时,这里共修建大小寺院二百余所。隋文帝时,又令于五台山之顶各立寺院一所,并派人在寺内设斋供佛。唐代五台山的佛教臻于极盛。当时全山号称有寺庙三百六十余所、僧尼三千余人。不过,后来经过唐会昌灭佛及五代周世宗灭佛两次打击,到了宋代明显衰落。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元代,五台山地近帝都、加之蒙元统治者以佛教立国,因此佛教再度得到发展,成为藏传佛教的重镇。明清两代,五台山继续作为北方最重要的佛教重地。尤其是清代,由于满清贵族崇信喇嘛黄教,因此,五台山的地位十分尊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皇帝多次朝拜五台山,其中乾隆帝六上五台,并在山上修建了大量行宫。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康熙时还形成了拜西藏的僧官为皇子师,并在五台山诵经传戒的制度。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之最。首先,寺庙规模最大。五台山现存青、黄两教寺庙124座:其次,佛教流派最全。藏传佛教及汉传佛教中的法相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先后都在这里立寺传法;再次名僧最多。
梵天净土:文殊道场五台山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众多高僧都曾在这里弘扬佛法如昙鸾、道宣、不空、澄观成觉、苏陀皇利、八思巴五台山寺庙妙峰等;第四,影响最大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天下所有三教弟子景仰的圣地;最后,规格最高。大菩萨顶、镇海寺是皇庙的典范。北魏孝文帝宋太祖、隋文帝、元英宗、明太祖、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祈佛护国。
正因此,五台山留下的楹联赞咏也不少,其中清雍正皇帝的《清凉纪游》一诗最能体现出五台山的特色清凉境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盘迴鸟道珠幡里,缭绕炉烟画障中。石立俨然如接引,疑逢青髻化身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