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豆瓣评分9.5的央视综艺《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博探索节目,自从开播以来一直深受好评。目前第3季已经播出,西安碑林博物馆又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前两天小渔借着这波热度,向大家介绍了西安碑林容易被游客忽略的另一半西安地标——孔庙建筑群(关于这篇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看我上一篇旅游文章:《国家宝藏》带火的这座西安博物馆,很多游客为何只逛完了一半?),很多朋友也都有关注。
今天,小渔收到了一则留言——这位读者朋友是这么说的:“总感觉碑林的‘碑’字是错的”!
其实,关于碑林的“碑”字究竟是不是错别字,并不是这位朋友独有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深入地探讨一下吧!
上一篇文章小渔为大家介绍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整体布局,从“棂星门”进入景区,过“戟门”,再穿过数座散落两侧的碑亭,便到了碑林广场。广场正前方直面游客的,便是一座二层碑亭建筑,其内收藏着著名的“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碑。
碑亭匾额之上的“碑林”两个大字,尤为显眼。
第一眼看到“碑林”两字,大家都会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知道是“碑林”两个字,却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再仔细看看,就会发现“碑”字少了上面的一小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得这个5A景区真的还有“错别字”不成?
关于“碑”字少掉的这一撇,说法很多。碑林两个字为清朝名臣林则徐所写,没错,就是那位“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什么林则徐会少写一撇呢?有一种传说是当年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被贬调往新疆伊犁路经西安,“故意”写下少了一撇的“碑”字,象征他当时刚刚丢了乌纱帽的苦闷心情。
其实,实际的情况当然不是如此。林则徐所写的“碑”字,是临摹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字迹。这种写法原本就是古代“碑”字的正确写法,北宋以后“碑”字才逐渐多了一撇,演变为今天的写法。
所以“碑林”的“碑”字并不是错别字,而是古代规范的写法而已。
碑林博物馆的一个“碑”字,就引发了很多游人的好奇和讨论。这座我国历史上收藏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更是有数之不尽的文化底蕴,等待着游人一一去探寻。
来西安碑林,第一当然要看各种“国宝级”的古代名碑。
皇帝亲手书写并注释的——《石台孝经》碑、世界最厚的书籍——《开成石经》碑、世界四大名碑之一的《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还有大唐名家虞、欧、褚、颜、柳、旭、素的绝代佳作及宋元名士苏、黄、米、赵的洒脱墨迹等等,随便一个名号都是响当当,随便一个石碑都是国字号。
根据记载,碑林博物馆内馆藏从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四千余件,其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不仅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其中精品也为国内之最。如果想要一次逛完所有名碑,恐怕难度不小。
来西安碑林,其二还应该看各种珍品石雕、石刻。
西安碑林现有两个石刻艺术馆,分别陈列着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石刻艺术珍品都收藏在这里,例如著名的“昭陵六骏”等,大家千万别错过。
来西安碑林,第三还应该看看古代孔庙建筑群。
西安碑林是一座建在孔庙旧址上的博物馆,保留众多孔庙古建筑,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西安碑林的人文底蕴太深厚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特别“委屈”,还常常会被游客“误解”。
从“碑”字是不是错别字,到网上曾经流传过段子:一些游客抱怨西安碑林没什么可逛的,看的全是石头等等,只能说西安碑林仿佛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要一日读懂碑林,太难了。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