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香积寺,作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西安问禅之旅一定要拜访的地方。
虽没有选一个微雨天,也没有选一个月夜,但雪花渐飞的冬季,却是拜访古寺最好的时候,人少,寺静,千年的光阴浓缩在眼前。
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是由善导大师的弟子怀恽为纪念其善导功德而修建。它位于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距离西安市中心约17.5千米。
这座千年古刹虽谈不上是远离繁华闹市,但却有种“身在闹市旁,心在远山处”的意境。
走进这里,寂静又葱郁的寺庙令我心灵沉静不少,它像是一股春风,穿过我的眼睛,抵达心田。走在万千人之中,你不去看,众人却都在你眼中。
据记载,香积寺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
“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大师少年出家,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
被后人认为是一个信、愿、行的彻底执行者,启迪、感化、引导着众生超度苦海,号称“弥陀化身”。寺名“香积”,意把净土宗师善导比作香积佛。
香积寺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盛极一时,唐高宗李治曾到这里礼佛,并赐予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
8世纪时,净土宗传入日本。因而,今天的香积寺是中国和日本净土宗共同的祖庭。
诗人王维曾写《过香积寺》诗予以赞扬,文中开头则为其中:“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制毒龙,“毒龙”在佛教中大抵是人的邪念妄想,安禅可制,最终净化之程度还是靠自身。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寂静的冬日,飘零的风雪,佛堂之上的一片青瓦还留有残雪,青松翠柏深处仍余白雪。
“而今看雪僧庐下”,那种情境,令人恍如不在庙堂,而在禅,晨钟幕鼓红尘外,翠竹清流雅兴中。
深入古寺,身置空门。
不由想起明朝的一首诗:“野寺荒原上,登登径转遥。禅房穿树梢,珠阁劈山腰。坐久花频落,谈深鸟故骄。淹留从世钠,寂寞话前朝。”
相传安史之乱时,香积寺惨遭浩劫,大量文物遭毁损和遗失,是香积寺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得一次劫难。
宋代,香积寺得到修复。宋太平兴国三年,曾改名为“开立寺”,后又恢复“香积寺”。
清同治年间,香积寺再遭毁于兵火,据传日本浪人趁机盗走大批金石文物,寺僧为了保护文物,曾埋藏若干,但至今这些文物下落不明。
历史的浪潮暗涌不断,历经磨难的香积寺并未就此淹没。
今天的香积寺规模宏大,寺门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有牌坊,山门殿,天王殿,碑廊,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等,这似乎是还原了当年的“骑马关山门”之说。
整座寺庙庄严古朴、环境清幽。寺内留存文物有善导舍利塔、敬业舍利塔、陀罗尼经幢等。其中,善导舍利塔与小雁塔形式相似。
冬天的西安进入了旅游淡季,大唐不夜城虽依旧繁华,但远不如夏夜。
古老的香积寺在这冬日残雪中,却仍是被滴绿的植物环抱着,植物下一片滴绿的草地,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的眉宇间,几块不知是被遗忘还是暂放此处的石雕、石刻极为明显。
当我站在善导舍利塔下,看着眼前那一排长廊屋舍,一片极碎的雪花纷飞甚是朦胧,令我忍不住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1300余年的古味就这样于心底沉沦,真的是一念起,千山万水,一念灭,沧海桑田。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还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
人间一遭,残雪对白,终南山下,苦集灭道,无墙之门,无形之法,深潭已空,毒龙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