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如果要问刚刚度过了自己600岁“生日”故宫里是谁一直站在“C位”,相信很多粉丝都会脱口而出“太和殿”。但如果真要问起这座“巨无霸”的前世今生,“身高”“三围”,能回答清楚了就屈指可数了。别急,北京世纪文景新出的这部《太和殿》,这就把它“拆开”来给你看个究竟。
进深(宽度方向)5间、面宽(长度方向)11间,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这也意味着,对绝大多数游客而言,去一趟故宫很难窥见它的真正全貌,遑论个中细节。
太和殿的隔扇花纹都有很多种
所以把它“拆开”来看,对读者来说就很有必要了。《太和殿》的作者周乾,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故宫古建专家,他曾参加太和殿的大修工作。在书中,他可以说是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地详细讲解了太和殿设计和建造的巧妙之处,以及这座巨无霸宫殿的设计、布局、构造、色彩之美。书中还搭配了500幅彩图和历史背景介绍,从视觉和文化层面将太和殿更为丰满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太和殿历史上曾遭遇5次火灾
资深故宫粉丝肯定清楚太和殿最早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殿。先后经历了五次火灾后,大家目前看到的太和殿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受制于历史原因,其营建主要材料为木材。《太和殿》里就介绍了建设太和殿所用木材的详情:明初建时所用木材是楠木。尽管楠木的强度与其他木材相近,但是它有独特香味、不怕虫蚀、不怕糟朽、不易变形,是营造宫殿建筑的绝佳材料。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硕大,最大直径可达2米。
据周乾在书中披露,营建紫禁城所用楠木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湖北、贵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由于派采楠木数量多、直径大,多半位于深山老林之中,因此砍伐之后,首先要解决牵拉出山的问题。然而由于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天时阴晴、水枯水荣不易把握,加上产木之所有些在瘴疠毒雾之乡,都增加了采运的难度。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说法,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而木材运到北京后,主要放在北京城内东西两个大木储存场“神木厂”和“大木仓”存放。“神木厂”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有来头。周乾在书中提到,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永乐四年(1406),被派往四川寻找木材的礼部尚书宋礼向永乐帝朱棣禀报,说某天晚上看到了很多大木料自峡谷漂到了长江。朱棣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因此把开采这些大木的山称为神木山,并派遣官员进山祭祀。这些大木运到北京后,存放它们的地方被称为“神木厂”。
太和殿上的各种瑞兽
作为参与过太和殿大修的专家,周乾自然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2006年—2008年太和殿大修的详情。据介绍,那次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揭取瓦面,更换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铺瓦;支顶局部下沉的梁架,并紧固松动的铁箍;检修斗拱,填配补齐局部缺失的斗拱构件;修补松动的墙体,并对局部脱落的墙皮重新抹灰;对与墙体相交的柱子进行检查,采用传统方法替换柱根糟朽的位置;对松动、挪位的台基石进行修补、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外檐重新作油饰彩画等。今天大家看到的太和殿,就是2008年大修后的样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