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小艾玛的游乐园》我们继续聊
广西
,这一期我们聚焦
北海
。南国的海却被唤作“北海”。作为北部湾顶上的明珠,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正从地产泡沫、传销基地的噩梦中醒来。
温暖宜人的气候、沙质水质均属国内一流的城市海滩、新鲜海产加上粤式料理,吸引着南腔北调的外地人来圆“面朝大海”的梦。而Emma和天洪则更多地流连在北海老城骑楼老街的历史建筑中...
北海老街之最
1876年,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
《烟台条约》
。北海开埠成为通商口岸,紧接着,英、德、法、意等国相继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各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纷纷来此开展贸易。西方列强在对我国实行掠夺的同时,也把西方文化融入进这座海滨小城,具有中西方特色的北海老街逐渐形成。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北海老街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美丽结晶。
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老街,是
北海的根
,见证着这座城市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记录着那些“ 北海之最”...
1 最早的过洋节
圣诞节作为“洋节”很早便传入北海。1876年北海正式开埠以后,圣诞节便成了除春节以外第二重要的节日。
1895年的圣诞晚宴活动
北海普仁医院及附属分院普仁麻风医院的中外籍管理和医务人员,每年都举行圣诞节庆祝活动,与住院的麻风病人一起过节。
2 最早的西药
1884年7月,
柯达医生
奉派赴北海调研,准备在北海创办一所西医院。1886年北海普仁医院创建,柯达担任1886-1906年北海普仁医院院长。
柯达医生
柯达医生特别重视当时北海的麻风病治疗工作,并于1891年创建北海普仁麻风医院,他苦心研究能杀死麻风杆菌的药物,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使用了中西结合的药品,有大风子油、三氧化二砷、青霉素等。其中
青霉素为传入北海最早的西方药品
。
普仁医院(摄于1982年)
3最早的无声电影
北海是
我国最早引进电影的城市之一
,这与港口的发展及外国宗教的传入密切相关。1903年,英国传教士
李惠莱
医生在北海普仁医院放映了广西最早的一部无声电影。
英国传教士李惠莱医生(图中)
随后,英国的基督教堂、法国的天主教堂相继在宗教节日对外放映电影。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期,
北海的电影市场空前活跃
,有名的电影院有靖海戏院、明园电影院、明珠电影院、中山戏院、同乐戏院和娱乐戏院等。
老式电影放映机
4最早的酒吧
广连升酒坊
于珠海路接龙桥双水井旁,其前身为客栈,主要给灵山、湛江或外地的渔民、生意人和小商贩提供住宿,后改开酒坊,利用
双水井
的水酿出香醇美酒,吸引了八方来客,为晚清时期北海的著名酒坊。
广连升酒坊旧址
由于临近洋关(北海关),当年这家酒坊是外国人经常光顾之处,吃酒谈生意的同时还把西方酒吧文化带入其中,中式酒坊和西洋酒吧在此进一步交融碰撞。
5最早的房产证
北海老街
房产界碑
可追溯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房产界碑一般镶嵌在房屋正门外墙,用于标识房产的基本信息,如置产时间、所属空间等,为房产留下“
出生证明
”,显示房主置业之初的自豪、自信及渴望祖产传承的愿望。现沙脊街24和26号依然存在。
沙脊街上的房产界碑
珠海路:中西合璧、百年老街
珠海路是一条有
100多年历史
的老街,始建于1883年,长1.44公里,宽9米,沿街全是
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叶英、法、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
拱券结构
,拱券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临街墙面部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了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
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1927年以前,珠海路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
中段
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
,东段
的店铺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
西段
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海路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除了稀稀落落还有屈指可数的几间店铺经营渔具外,其他店铺已几乎成为民居,街道建筑日渐老化,但由于珠海路尚保存完整,仍被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们誉为“近现代建筑年鉴”。著名作家
舒乙(老舍之子)
认为,珠海路和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模一样。
英国建筑专家
白瑞德
认为,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对北海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华南地区、全中国及至全世界都有意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市长皮埃尔.布尔克则建议北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珠海路作为
世界文化遗产
来保护。
老街中窄窄的巷子
珠海路的入口处竖有一门楼式牌坊,门额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升平街”三个楷书大字。老街上的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墙壁基本都由灰、黄、黑三种色调构成。每一栋楼的正中,都刻有
自家的印记
,如“陈荣和”、“潘德祥”;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药堂、酒肆、茶坊等。
你可以从一个个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或刻印于骑楼之上那逐渐褪色的字迹中,寻找老街昔日辉煌的痕迹,也可以从沿街的商铺、咖啡厅、小吃店中感受这里如今的热闹。重点推荐“
老道咖啡
”和“
李姨虾饼
”,值得品尝。
沙脊街:北海第一街
沙脊街,今民建一巷,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距今已有
180多年
的历史,是北海、最早的街道,故有“
北海第一街
”之称。沙脊街初建时从老地名九曲巷处自西往东兴建,长400余米,因建在形似
脊椎隆起的沙带上
得名。
这条街夹在中山路和珠海路之间,宽不足3米,街道两旁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墙根下码放着种植的花花草草,零星有几位居民搬着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前聊天吃饭,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很难想象,当年这条街曾商贾云集、笙歌夜夜,是北海最为繁华的街道。
现如今的沙脊街
沙脊街上坐落有曾经盛极一时的“北海第一酒楼“——
宜仙楼
(也叫聚仙楼)。据记载,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我国画坛巨匠
齐白石
南游时曾小住北海,下榻沙脊街,并畅饮于此楼。
齐白石45岁时曾于北海游玩小住
当年宜仙楼的门面屏风、扇窗栋梁均雕刻有精细的花草鱼虫、梅兰菊竹图案,东西墙壁上书有“高等旅店,招待士商”、“宜仙酒楼,茗茶点心,中西饼食,蜜饯糖果”等广告字样。
百年时光转眼即逝,如今,字迹已斑驳不清,楼房也失去了当年的光辉。觥筹交错的宜仙楼已难寻觅,只能借着门前石碑上的碑文畅想当年:“宜仙楼专营茶座、兼营旅业、饼食、包办酒席,以制作中秋月饼闻名。”
宜仙楼复原图
除了历史悠久的酒楼,沙脊街上还有一家颇具年代感的杂货铺,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据记载,
广成杂货铺
是“前店后厂”的形式,当年生意极好。当时的店员忙碌到为了节省时间,交易时,接过顾客的铜币后直接扔在柜台里的地面上,待晚上收市后才捡起来清点,可见当时生意兴隆、交易繁盛。
现在的沙脊街上还能看见当时店铺留下的
铺窗趸
(dǔn)。铺窗趸下一般设有小小祭台,上为双开的木窗。铺窗趸一是为了夜晚收市后,若仍有客至,可在窗口进行钱货交易,不怠慢客人又保护商家财物、人身安全;二也可为
巡夜
人
(当时的保安)夜间巡逻提供临时休息场所。
铺窗趸
沙脊街的空间是逼仄的,从狭窄的街面走过,相向而过的行人都要侧身避让;这里的风俗是传统的,居民们几乎家家门前设有简单的祭台,初一十五、年节都要上香供奉;同时,这里的生活又是闲适温情的,老旧楼房里时不时会传出打麻将的声音、街坊邻里经常搬出小板凳坐在各家门前唠家常。
一位在老街生活了60多年的老人说,他现在居住的房子是解放后1951年前后购入的,住了大半辈子,就没有想过要搬到外面去住、。老街虽有些破旧,设施跟不上,但熟悉的邻里和浓厚的人情味,是他难以割舍的。
▲文/Emma 图/天洪▲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