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志》,地貌第一节“山地、丘陵”载:
韶峰山北行,至鬼打圫岭,百步云天。往东有黑石寨,海拔500.9米,黑石寨西,为书堂山,蜿蜒入湘乡市团田。
看到书堂二字,很多朋友是不是很熟悉?
书堂,舒塘……
字虽不同,名字完全一样。
《韶山志》为献礼书,1993年出版。
2009年面世的《湘潭地名志》里,书堂则均写为舒塘。
舒塘村,舒塘水库……
(舒塘水库)
那么,到底是书堂,还是舒塘呢?
书堂,很有文化气息,还跟一个大书法家有关。
他就是唐初的欧阳询。
欧阳询父祖皆为南朝重臣,但父亲欧阳纥为陈宣帝所疑,终在广州反叛。
大事未成,反为朝廷所缚,一家老小,唯13岁的欧阳询逃得一命。
两月之后,太后薨逝,大赦天下,欧阳询则逃犯而被父亲的旧友江总收养,从此长居建康。历隋而唐,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贞观十五年去世,高寿,八十五岁。
欧阳家本居潭州临湘,即如今的长沙。长沙有书堂山,府志载:
在长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峦攒秀。唐欧阳询父子读书处,今尚有洗笔池、读书台在寺侧。明统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于此。
然,欧阳一家一直在京里做官,《新唐书》欧阳询传里,也没有说到他有回过故乡,且有提到“通蚤孤,母徐教以父书”。
也就是说,欧阳询死的时候,欧阳通还小,他的书法与父亲齐名,但,都是母亲教的。
因此,长沙书堂山的事,并没有正史可以佐证。
韶山书堂山呢,就更无正史记载,而纯为民间传说了。
本乡蒋昌鹏老师所著的《韶山风物》里,提到他多次带学生游书堂山,给学生们讲欧阳询的故事,说他逃难至此,于深山中结庐读书,以避追捕……
后来,他当了大官,住过的山,便名书堂,自书堂发源的一条小河——如今的杨林河,便名官港。
(本地地形)
尽管是民间传说,但光绪时所编的《湘潭县志》里,还是记载了此事。
湘潭大学者王闿运写道:
韶峰“其下则书堂山,与长沙山同名。临湘欧阳信本所居疑此,亦率更别业也”。
他的意思是,这里疑似也是欧阳询的别墅所在……
一个疑字,其实说明了一切。
但,我们不去追问欧阳询是否真的在此隐居,但可以肯定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新修《湘潭县志》的时候,这个传说早已在韶山一带流传。
书堂之名,也早就有了。
所以,到底是舒塘,还是书堂呢?
我觉得,应该是书堂。
当然,地名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它是不断变化的,大的地名如此,小的也如此。
很多时候,文化传承会出现断层,书堂舒塘,哪个用习惯了,就用哪个。
上世纪60、70年代,在书堂冲山中,修建了舒塘水库,供应团田一带的田地用水。
前阵我拍视频,说杨林乡的红旗水库,库存容量164万立方米,在韶山仅次于青年水库。
实际上,我错了,资料滞后了。
2012年,湘乡金石舒塘和团田二村划归韶山后,库容197万立方米的舒塘水库,就成第二大了。
(两个水库)
今天我到舒塘水库一游,从舅舅家出发,进山行数公里,本想着沿左岸水泥路一直走,应该有路可转回舅舅家。
几个大弯之后,仍没见尽头,见有一叔叔在淘米,便问。
他说,你走错水啦。一直往前走,会到八亩田,韶山冲……
幸得问了问,否则,路的尽头就是大山,还得倒回来,得多走一个小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