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免费深度洛阳游的第122篇,由于本人知识能力等原因,有不正确的地方。望大家指出批评,免费深度洛阳游系列照片视频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有什么侵权建议请留言。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在自己的家乡洛阳创立洛学后,在伊洛,程颢、程颐先后共收徒80多名,其中著名的有吕大临、杨时、游酢和谢良佐等“程门四先生”。嫡传弟子杨时“载道南归”后,首传罗从彦,再传李侗,李侗又传给朱熹。四传弟子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洛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比较严密逻辑体系叫程朱理学,这个学派被元朝选为官方哲学中的正统学派,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自北宋至清末,由洛学继承和发展光大而来的程朱理学派占据统治地位达700余年。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今江西省婺源人,出生于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那么朱熹是如何得到老师们的真传的那。这要从程门立雪说起。
程门立雪的发生的就在现在的洛阳鸣皋伊川书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和游酢,二人是同窗好友。杨时和游酢二人从小就聪明伶俐,对文学方面非常的擅长。为了深入学习,杨时和游酢跋山涉水早早的拜在程颢门下,杨时和游酢直到自己的老师大程程颢去世仍然对对洛学不能融会贯通。1093年,在杨时41岁时的冬天,杨时和游酢在讨论洛学的时候,对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就一起去向小程程颐请教。那个时候正是数九寒天,二人在去程颐家中的途中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寒风呼啸着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衣服缝中。经过艰难的跋涉,终于到了故事的发生地----洛阳伊川书院。这时程颐正在暖烘烘的有火炉的房间里打盹午休,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毕恭毕敬的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其实程颐早从雪地步行的声音里听到他们两个人早就到了门外。为了考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故意不理睬他们,想看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出乎小程意外的是这二人毅然在等候,这时的鹅毛大雪,越下越急,可是二人却没有任何的怨言,程颐心里热乎乎的,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自此以后,程颐尽心尽力教杨时和游酢,杨时和游酢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杨时长年讲学,杨时的学生众多,著名的有陈渊、吕本中、罗从彦、张九成、胡寅、胡宏、刘勉之等人,尤其是罗从彦独得他不传之秘,成为道南第二人。
罗从彦10岁能诗。元祐三年(1088年),17岁的罗从彦中举。罗从彦从小就喜欢读研理学。他听说杨时得河南“二程”的河洛理学真谛,羡慕不已。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9岁的罗从彦与26岁的同乡陈渊(杨时女婿)师从于程颢和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杨时在与罗从彦讲解《易·乾九四爻》时,曾说过“伊川(程颐)说甚善”。罗从彦为了求证,便回家变卖田产充作盘缠,特意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发现程颐所说与从杨时处听到的相差无几。从洛阳返程后,对老师杨时非常虔诚。罗从彦曾先后五次长途跋涉到杨时所在的将乐、南京、萧山、毗陵等地问学,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终得杨时不传之秘”。罗从彦于宋绍兴五年(1135)去世,寄柩武平县五年,绍兴十年(1140)归葬罗源里
宋政和六年(1116年)前后,李侗正式入罗从彦之门,罗从彦授以“《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朱熹的父亲朱松也成了罗从彦弟子。李侗(1093——1163)字愿中,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樟岚自然村)人。李侗自幼颖悟。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李侗24岁,听说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于杨时,便决心放弃举子业,专心求道。因而写了一封言辞恳切致罗从彦的长信,慕名登门拜罗从彦为师。长信说,古代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老师“圣贤之说”的帮助下,让自己修养得越发明智。李侗从师罗从彦19年,通过当面求教或书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李侗学成退居山田,谢绝世故四十年。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于赴同安县主簿之任途中,在延平首次拜见自己仰慕已久的李侗老师。此时李侗对朱熹不以为然,让他多看看“圣贤言语”。二十八年(1158年),卸同安之任后,朱熹徒步绕道数百里到延平,就《春秋》、《论语》等书中问题向李侗求教,李侗一一作了精到的答复。此后,书信往来不断,朱熹又多次到延平就教,常常住上数月才离去。从游累年,朱熹得理学真传。”
伊川书院原名伊皋书院,位于洛阳伊川县鸣皋镇,由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在宰相文彦博的资助下创办。伊川书院作为程颐晚年“讲易传、授理学”的地方,求教者日夕盈门,伊洛地区也因此被誉为“理学名区”,如今,伊川书院现存大成殿3楹、克烈公祠3楹、东西厢房各3间,石碑数通。另外,院中还有三人合抱古柏“宋柏”一株,相传乃程夫子亲手栽植。伊皋书院是程夫子理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