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颂/摄)
“你了解云南吗?”
“这不是废话咯,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最能耍的云南人!”
“那你知道马碧村吗?”
“马...碧...村......?”
“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总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总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今天,我被一个连百度百科都搜不到的地方征服了。”他们说这里,叫马碧村。
隶属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的马碧村,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千年壮寨。全村共有133户,683人,全部为壮族,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古村过着田园诗歌般的生活。
这里距离广南县城67公里,交通不是很方便,现在通往村子的仍然是土路(公路正在修建中),这也使得马碧壮族村寨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景观鲜为人知。
村前有一条宽50米的马碧河,一座吊桥横跨河面,是村子外出的必经之路,也是无数旅者的回忆之地。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或是祈愿,或是留念,像是一种仪式感。马碧河两岸是稻田成片,房屋前后绿树成荫,果树成林,美得不像话。
来到马碧村,就像是一场美妙的时光探奇。远远看着吊脚楼上的老人和猫,温暖的让人一瞬间热泪盈眶。或许,这才是内心真正的平静吧!
关于马碧村名字的来源,有一个接地气的说法。
村子里的人说,早在千余年前,这个村子的祖先赶着壮族人家最得力的水牛,带着最轻便的生产生活工具,迁徙路过这里,然后决定继续赶路,决心寻找一处符合稻作民族“居水头、驻田坝,鱼肥水美、稻谷飘香”的田园水乡定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领头那匹托着祖宗牌位和家族族谱等珍贵物件的红鬃马,径直向山顶上冲去。到了山顶红鬃马便再也不动,并打着响鼻,向祖先头人连连示意。
祖先头人一看这场景,便觉得这是马的旨意:“这可能是天意,这马逼着我们不走了,咱们就在这儿安家吧”。此后,祖先头人就把这个村子取名为“马逼”。建成后的马碧村民风淳朴,家业兴旺,找到这如“碧玉珍珠”的水寨山乡,祖先头人格外欣慰。
当即决定村子的名字仍叫“马逼”,但这个“逼”字,要换成金珠碧玉的“碧”字。从此后,“马逼”就改成了“马碧”。同时,也将寨前的清水江改叫“马碧河”。
马碧村既然号称“千年壮寨”,也算是个“千年老古董”了,所以这里到底有没有古董呢?
果不其然,刚到村口就惊呆了,这个村子,许多人家住的房子都是“古董”级别的。全村总共就130余户人家,却还有123户人家保存着吊脚楼。傍山而居、依水而建的干栏式吊脚楼,是马碧村的一大特色。部分干栏式民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当地人介绍,马碧村的大部分民居都有100余年历史,其中几幢的年纪约有500年。为了保护民族风格的建筑,目前村子里只有10栋砖房。大部分房屋都还保持着干栏式建筑最传统的样式。
这种楼均是木结构,用青瓦或茅草覆盖,通风凉爽。房屋两端向外延,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这里的村民多用来作卧室或布置姑娘精致的闺房。大门前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夏天乘凉闲谈或者妇女做针线活。
夏天稍热的时候,村里的妈妈和姑娘们便坐在长廊上家长里短闲聊着刺绣,时不时发出“咯咯咯”的笑声,好不热闹。很多壮族美丽的刺绣也都是诞生在吊脚楼的凉台上。
所以说马碧村户户都有刺绣高手,游走在村里会不时的发现有老人坐在自家屋前晒着太阳、绣着鞋垫或衣服。家里人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是出自她们之手。
都说少数民族天生多才多艺,马碧村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里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什么刺绣、编织、陶艺、纸艺、绣缝、木作多不胜数,特别是壮族手工刺绣、编织更是延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壮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多艺、自立更生的美好品质。
之所以对马碧村如此情有独钟,除了可以感受到淳朴、鲜活的民族风情之外,更为珍贵的是,在这里寻觅一种在都市森林里久违的轻松与感动。
(黄忠福/摄)
生活的诗和远方,都不如家里的三尺厅堂。
虽然交通闭塞,生活全靠自给自足,每年务农的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家里。村民说,家里有老人在,有小孩,我们大人是家里所有的依靠。正是这种纯粹的温暖最动人。
这个堪称中国版绿野仙踪的地方就在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的一个小自然村,从昆明乘坐高铁可直达广南,交通非常方便。
(贺志青/摄)
阅读原文,文山全州更多新闻!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