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山脚下,泉泽遍野,群峰叠翠,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由慈禧太后重新修建,并命名为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1998年11月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了东宫门,往里走不远便来到了仁寿殿。
仁寿殿(在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但陈设的物品各异,布置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
绕过大殿和庭院,就看到著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将如画的景点串联成一线,为旖旎的风光镶上画框,使湖山的景色层次分明。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走到长廊一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眺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远处烟波淼淼,近处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在湖北岸有一座清晏舫俗称石舫,位于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昆明湖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岸上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名南湖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来到小岛上。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造型十分优美。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
在十七孔桥旁矗立的一座铜牛,位于昆明湖东岸,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颐和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游学假期小营员将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了解颐和园的建造史及建筑特点,欣赏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景观背后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重温晚清政治风云,并根据研学手册完成对仁寿殿、昆明湖、乐寿堂、玉澜堂、石舫等景观的研学课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