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走进乡村的人都是素履出发,用汗水和时间,洗尽铅华,找到属于乡村、属于自己的答案。
九居谷的乡愁
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位于定西市漳县县城西侧,北邻陇西县渭源县,南接岷县,距离县城6公里,距离兰州187公里。312国道、209省道与定西市、兰州市方便连接,整个景区处在遮阳山与贵清山两大4A 级风景区旅游路线的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旅游潜力巨大。
周围绿植围绕,山峰起伏,山形奇特,群峰林立,环境优美,尖篓崖、三界崖、新媳妇崖、鲁班崖等崖崖独立成峰、峰峰相映成趣,峡谷隐于丹霞之中,真乃“无限风光在险峰”。
为加快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以来,漳县积极主动与甘肃博琳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沟通衔接。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鼎力支持指导和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兰州文理学院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全程指导规划,按照以“一轴三区两中心”总体规划思路全力打造集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绿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康体养身、乡村生活体验、地质研学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式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基地。
“一轴”是指进入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的主干道,"三区"是指景区内的三个功能区:九居印象区、地质文化探秘体验区和乡创核心区。“两中心”是指景区内地质文化探秘体验区和乡创核心区两个重点区域。
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优势和淳朴的乡土风情,以“地质观园、康养福地”为总体定位。坚持“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九居谷地质文化村内部地质资源、景观、产业、村庄等元素统一整合,综合集成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建成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谷域产业经济带,从而达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应的一种发展形态。以“地质+旅游”“地质+教育”“地质+康养”“地质+生态”等综合服务的文化模式建设发展。
当下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九居谷地质文化村积极宣传营销走到行业前列:利用电视、纸媒、传媒、电商、互联网络、自媒体等多渠道对九居谷4大IP品牌、丹霞地貌的网红景点、美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乡创产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宣传吸粉。
其次,九居谷还搭建了相关的电商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统一对九居谷的农特产品展示销售。九居谷还会开展节庆活动营销:自行车山地赛、摄影大赛、企业团建活动、党支部联谊活动、书法大赛、非遗活动、研学活动等、徒步活动、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以此来不断深化九居谷的品牌形象。
九居谷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依托地质旅游资源,以推动农业供给侧企业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就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探索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建设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
九居谷以转型升级为原则,发展优势产业的特色,扩大龙头品牌的产业规模,做到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结合漳县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九居谷积极打开市场的窗口,将质量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变为名品,以此来带动药材市场的发展。同时将漳县特色的饮食文化与农特产品变成具有纪念意义的伴手礼,特色小吃、土特产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喜爱,将二产三产有机融合,促进了九居谷的产业发展。
我亦是行人
在九居谷的发展中,每一处都可以看到乡村人的足迹。他们走进大山,走进村落,走进村民,用双脚用汗水,为乡村写下最美的诗篇。
根据漳县《精准脱贫工作规划》部署,结合村土地实际情况,依托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一产、二产、三产交叉融合发展,解决“三农”、促进漳县当地经济发展。从国家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为大的指导方针,漳县三岔镇人民镇府组织安排指导以“企业”+“农户”+“合作社”方式合作发展,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以“九居谷”为品牌,成立了甘肃博琳九居谷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同时又成立了中共甘肃博琳九居谷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在党支部为引领的带动下发展甘肃博琳九居谷农民专业社联合社及周边精准扶贫户脱贫。
如果说4大IP是九居谷的血肉的话,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九居谷的魂。九居谷所在的地方本身就有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中九居谷的作用就像风筝的那一跟线,握住线的一头象征着非遗产地,线的另一头是非遗本身,九居谷的作用就是保证这根线不会断(保护非遗),并且越飞越高,让更多的人们都能看到,感受到非遗所拥有的文化魅力。
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九居谷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遗;非遗用自己的文化魅力来成就九居谷。
疫情期间,由于高原气温不易扩散病毒和禁止跨省的国家政策,“省外游”的流量回归到了省内,九居谷迎来了一次机会。游客接待、运营模式、紧急预案在疫情期间都重新打磨和提升,让景区建设和人员管理都更加成熟。同时,九居谷积极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不断的创新摸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岁月的童话
乡村事业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努力、毅力和定力。新时代背景下,做独特优质的乡村建设并非易事。产业融合、精准扶贫、乡村规划对乡村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走进乡村的人有勇气、有能力去挖掘每个乡村的非凡之处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此外,乡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走进基层、了解每家每户的状况甚至熟知乡村的一草一木,是对村干部的要求,也是做好乡村工作的基础。乡村建设的成果更是需要时间、市场的多方检验,做乡村地要拿得起放得下,或许有的“网红打卡点”貌不惊人,但是实则是花费了多少乡建人的日与夜,这需要乡村人有定力,对乡村事业有信心,愿意为之付出心血。
有人说大山有让人安静的力量,走在乡村觉得时间都慢了一点。而从厌而远之的穷乡僻壤到舒适宜人的休闲圣地,乡村的重塑离不开乡建人的热血和孤勇。乡村建设的道路可以复制但是如何让乡村不同质化,失去特色却是一门学问。乡村也是一所大学,改变的或许不只是建筑风貌,更有人心。每一个走在乡村的人,洗涤了城市的喧闹浮华,素履伴年华,白手建乡村,一路风雨兼程。凡心所向,素履之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乡村建设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九居谷在路上,乡建人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