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即将过去,我们依然坚持着“每月一游”,从探索城市隐秘角落开始的旅途,到如今随着小关的成长而开始关注更为体系化的打造策略。
在圣诞节这天,小关团队来到了紧邻旅游胜地宽窄巷子的小通巷与“站起进去,扶墙出来”的美食街奎星楼街。
不得不扶墙而出奎星楼街
在成都,没来过这条美食街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吃货,区别于大多数坐拥全国各地甚至西方饮食的美食街区,奎星楼街上几乎全是成都本地吃食及川菜馆子,可惜小关不便过多品味街区的吃,咱还是回归“看”吧。
奎星楼街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侧多以住宅为主,底商为辅,整条街并无过多特色,仅为普通功能性街区,随着几年前街区中的城市存量资产“民盟成都社会大学校区”被改造更新为少城明堂,一个集演艺、展览、培训、文创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少城明堂的改造,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有校区的格局,保留了入口处的银杏树,整个院落的铺装及构筑物材质也选择与整个少城片区文化氛围相一致的青砖黛瓦,不论是从内还是从外的细节打造,都与整条街调性相符。
少城明堂也通过运营多元化活动,吸引诸多新青年流量走进这条快被遗忘的街区,自然带动街区的饮食文化及经济发展,整个街区充满活力。
奎星楼街作为一条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街道,除了“好耍的、好吃的、好看的”加持,其便民配套设施也极好的融入了环境氛围中,如长椅、绿化、照明等设施,似“彩蛋”一般,让行人惊喜。
在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奎星楼街之前,一栋透明玻璃立面的艺术空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NUSPACE纽空间的文创商店,一楼为文创产品区域,二楼是公共办公区域以及独立品牌展示区域。
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设计师小姐姐脑洞大开,悄悄探讨会让产品经理哭瞎的“另类组合”……
而整个空间的布局,也让我们对芳邻·市井项目的空间有了更多思考:为什么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场景,一棵树、几张桌椅、几盆绿植就能构成“网红”打卡点?其实场景的背后是设计者精细到摆放角度的“设计运营”思维。
小关感悟:对于城市有机更新的场景构筑,我们同样需要遵循精细化策划、规划、设计、运营理念,让更趋向理性消费的人群在空间中有更多停驻的理由,以点及面的打造思维是网红经济的力量源泉。
佛系文艺小通巷
离开奎星楼街,我们走到“隔壁子”小通巷。
新中国成立前,这是一条清静到连商店也没有的小街,虽然现在有了店铺,但依然延续着这种“清静”,吸引无数文艺青年来此寻找内心的静谧。
这里同为有许多私房美食的街区,比之奎星楼街每家店面灯红酒绿的热闹,小通巷的店面装修淡雅简约,给游人更多的是雅致与闲适之感。
这条行人很少,偶有车辆经过的小通巷,仅200米的距离,总能让漫步于此的旅人生出一丝“慢成都”的情怀。
整条街区除了疏密有致的绿化风貌,还有十步一只滚滚的特色雕塑,带来天然的亲切。
街区打造方以品牌思维统一街区基调,通过有机衔接不断在街区中植入熊猫IP形象,如街区导视、公共装置及雕塑等方面强化文化浸润。
而街道旁极致简约、规格一致的玻璃房,入驻着各种美食商家,通透的视觉感带来更直观的美食体验。
通过这种由点及面的运营模式,小通巷吸引到更多商家的进驻,带动街区的良性发展,构筑成如今的“小通巷熊猫美食集市”。
这种创新的“第三种商业资源增量模式”,值得借鉴应用于更多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的业态运营服务中。
小关感悟:以品牌化思维深化IP形象,运用五感设计理念,强化IP输出,为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以由小及大的改造更新,盘活有限空间中的产业资源,实现商业有机转化。
共融共荣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作为文博青羊中浓墨重彩的一环,其周边的文创+内容运营是可以细细推敲的。”小关文创创始人&总经理何钊如是说。
“我们刚刚途经的大街小巷,大到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业态植入,小至墙面涂装、产品设计、桌椅装饰等繁枝细节的场景营造配套,都是每个城市更新的内容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精细化打造后的街区,让品牌更具深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宽窄巷子以新零售产业与老街区多元共融共荣的新兴商业模式,因为品牌与街区有着互相成就的关系。”
有活力的老街区为品牌带来正向作用,促进品牌迭代升级,而品牌同样可以为街区的文商旅赋能。
我们通过游学也直观的感受到,不论是空间品牌,或是空间场景,都持续影响着场景产品的品质感与服务对象的体验感。
所以“城市有机更新”,还应体现于精细化的内容运营,无数的更新如同城市经络组织,既不破坏城市肌理,也能改善人居环境,应用多元包容的更新理念,因地制宜的改造方式,实现益民宜居的公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