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寒冬,静候花开。在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院子里,玉兰已经孕育芽苞,为迎春开放积蓄力量。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口中当下的旅游业一样。
新旧交替之际,戴斌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刚刚过来的一年,旅游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考,也在积聚新的动能,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给正在形成,旅游业正在转型阵痛中稳步向前。
展望未来,戴斌对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持相对乐观预期,并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他指出,根据保守预测,明年我国旅游业就能恢复到疫前的正常水平。到“十四五”末期,将会形成一个百亿人次、十万亿元消费的国内旅游大市场。
危中育机 阵痛中稳步向前
谈及旅游业发展,2020年的经历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消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旅游需求侧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旅游供给侧同时承受了生存、转型和创新的多重压力。”戴斌说,预计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下降五至六成,入出境旅游市场几乎全面停摆。
他同时指出,但是,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从未消失,数字化驱动的智慧旅游一直在创新。“哪怕是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停止的第一季度,散客出游和休闲消费仍然以本地、近程、自驾、研学等形式顽强地存在着。出不了远门,人们就在近程休闲,欣赏身边的美丽风景,体验日常的美好生活。参加不了旅行团,城乡居民就选择和家人一起自驾出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专项调查表明,受访者对“疫情过后计划和谁一起出游”回答是:42%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23%选择与好友结伴旅游,22%愿意和单位、班级、社团等集体出游,11%计划独自旅游或与驴友一起自助游。
在戴斌看来,旅游市场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给正在形成。康养旅游、近郊旅游、亲子旅游、自驾旅游等旅游消费新业态快速扩张。疫情的倒逼和催化下,一个终端消费驱动,现代产业导向的智慧旅游新时代已经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在加速拥抱线上化和智慧化,在困境中寻求新的突破,在转型阵痛中稳步向前。
“破疫”复苏 转型升级加速
新年伊始,利好不断。戴斌认为,随着“十三五”胜利收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正式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效果显现,旅游经济将从全面复工复业走向消费、投资全面复苏。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有理由对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持相对乐观的预期,对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戴斌表示,在大众旅游新阶段、小康旅游新时代,旅游消费升级愈发明显。
这一趋势也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戴斌指出,全面小康时代的旅游,将面临旅游需求个性彰显、组织方式日渐离散、产业供给更加多元的全新挑战,融合化和数字化正在成为包括旅游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双重特征。
戴斌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旅游业拓展了新空间,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天,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走向了‘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
在他看来,旅游行业要满足这些新的需求,进而抓住新的市场机遇,就要推进智慧旅游,加强关键技术应用,营造外来游客和城乡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和消费场景,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创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专项旅游等产品体系,增加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戴斌还强调,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广大农村居民开始成为日渐增长的包括自驾、休闲、研学和亲子旅游市场的新兴消费力量。市民下乡旅游带来的外来消费,农民进城和本地休闲拉动的内生需求,共同构成乡村旅游市场的基础,也成为影响未来五年市场结构和供给模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大趋势。
未来可期 更大市场空间将启
展望未来,新动能的快速积聚,正在为旅游业开启更大市场空间。戴斌表示,根据保守预测,明年我国旅游业就能恢复到疫前的正常水平。到“十四五”末期,将会形成一个百亿人次、十万亿元消费的国内旅游大市场。到2035年,按照发达国家居民每人每月出游一次的频率,城乡居民现在每个季度才出游一次的频率,至少有三倍左右的成长空间。
他还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没有路标的创新环境。2019年中国GDP占全球16.3%,研发投入已经接近经合组织(OECD)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新型举国科研创新体系的推动下,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戴斌进一步分析,无论是“旅游+”,还是“+旅游”,5G、物联网、北斗导航、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生物科技、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登陆月球、火星探测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及其衍生成果,都应当也可以在旅游市场找到应用场景。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将带来全新的服务革命,有效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戴斌认为,疫情稳定以后,入境旅游振兴有期,繁荣可待。“承载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成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各地区游客到访美丽中国的新型比较优势。受益于科技创新和智慧旅游的发展,一个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双升级相互激励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他说。(记者 王文博 实习生 唐思远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