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谢叠山,朱熹,欧阳修,一连串的历史名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上饶人对于文化的崇敬。他们把文脉当成最高贵的财富,把它与秀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它与旅游结合起来,让历史在这里闪光。
我记着三清媚的“霞”跟我说,将来上饶一定会成为世界上“书院之最”。在婺源,我又一次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在厚塘,我问厚塘的老总李见华,为什么他的厚塘庄园名字叫做“龙居·厚塘”。他给我讲了朱熹的故事,并派车带我们去“熹园”,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朱熹,更多的了解婺源的文化。
从熹园参观回来,我跟李总说,我越来越明白了什么叫婺源味道了。婺源是朱熹的故乡,朱熹的理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婺源人。他们都以是朱子的故乡人而感到自豪;同时,他们也自觉以朱子的儒学思想来约束和要求自已。“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千百年来在这里已形成共识。诗书传家、以德育人的,虽可能一时不旺,但总能在一二代后,出现英才,重振宗族,使之绵延不绝。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婺源是朱熹的祖居地,朱熹也并不出生在婺源,但朱熹两次回到过祖居地,朱熹曾经二次回到过故里。
熹园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汤村街边,此地原名"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整个园区围绕着朱绯塘展开,依次建有"阙里牌坊","尊经阁","绣楼、澹成堂、朱家祠"等徽派建筑群(又名"朱家庄"),"紫阳书院"、"文化碑廊"等建筑景观。 冬日熹园·郭书生摄影 朱绯塘是朱熹当年咏《观书有感》的地方,那首著名千古传颂的诗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婺源时,应县令之邀,以朱绯塘情景为藏书阁题作。
朱熹1147年三月十二日第二次抵达婺源,至六月中回福建,足有百日之久,除撰题朱绯塘《观书有感》诗外,还撰写了 《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并在九老芙蓉尖祖墓亲手种下了象征八卦意义的杉树群。九老芙蓉尖后根据熹定帝赐谥朱熹曰“文公”,改称文公山了。朱绯塘因朱熹而名声在外,因每年都有许多文人学者前来寻觅瞻仰。
一进熹园有一座桥,桥名为"引桂桥".,就是朱家庄的人希望这座桥能为朱家出一个蟾宫折桂的贵人。说来也怪,也许是风水使然,在建桥的两百年后,朱家庄第九世孙朱熹便一举折得"圣人"这顶桂冠,为朱家庄、为婺源赢得了无数的荣耀。
据说,在紫阳古街上的朱熹祖居附近有一口井,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问世时,“井中吐气如虹”,而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井中亦紫气贯天”,故名“虹井”。 穿行在朱绯堂边上的一座座精美的徽派建筑群中,我们似乎行走在历史的巷道。
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历史故事,让我们更加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 熹园里的徽派建筑群--朱家庄,是朱熹祖上居住地,全面、完美地向游客展现了婺源三绝:木雕、砖雕、石雕。同时,作为朱熹故里,熹园景区很好地阐释和弘扬了朱子文化。
熹园内的紫阳书院是熹园里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历史上,以"紫阳"命名的书院很多,分布在徽州、苏州、杭州、漳州、汉口等地。"紫阳"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号,人们以此名其书院大多是为了纪念他和尊崇理学。书院,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是官学的补充,起于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由朱熹创立。婺源的紫阳书院,最早在元至元24年由当时的婺源知县汪元圭所建,主要是为了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的理学思想。 创建时名为晦庵书院,元至正12年毁于兵火,明朝重修时改名为紫阳书院。书院存续的几百年间,经历了七建五毁的历史,但祭祀朱熹、延续程朱学脉之风一直传承。当年在书院讲学的多为学识造诣较高之士,突出的有户部尚书汪应蛟、吏部尚书余懋衡、南京光禄寺卿游汉龙等等。因此书院名播远近。现在的熹园的紫阳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熹园内的紫阳书院,总体格局按县志记载图案原样修复,由瑞云楼、讲经堂、方塘、三贤祠组成,规模宏大,构造精巧,雕刻精美,体现了徽派古建的独特魅力。书院整体展示内容表达的是朱子的教育理念,有他在江西白鹿洞书院首开书院讲会制度,有他在鹅湖书院开启中国哲学史上学术自由辩论之端,有他在岳麓书院留下“忠孝廉节|”四字教规...整体围绕朱子教育和从事学术经历,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朱子文化,回应廓清了外界长期以来对朱子的误解。
"美丽婺源·圣境熹园",熹园景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辅以源远流长的徽州文化、深厚的朱子文化和砚文化,为人们展现了一处不一样的"江南文化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