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都市圈,就是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中国目前有不少都市圈,但真正得到官方认证的,目前只有一个,即南京都市圈。2021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
其实,早在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就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紧接着,“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001年3月21日,由江苏省计委牵头,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与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首次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随后,这六座城市成了南京都市圈的原始成员,首开跨省都市圈之先河。
2005年,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淮安和宣城也参与进来,形成了“一加七”模式。至此,南京都市圈的八个成员已经集齐,就只差召唤“神龙”了。
2003年1月15日,江苏省政府先是批准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2007年4月28日,《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正式签署,明确都市圈发展目标是区域经济联合体;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颁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到“支持南京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从上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从筹备到盖章认证,历经35年,绝非一蹴而成。可能有人会问:南京要组“朋友圈”,完全可以带带省内的兄弟城市,为什么非得带上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难道就不怕坐实“徽京”之名吗?
在GDP十强城市中,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都是国家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成为唯二落选的省会城市。换句话讲,长三角地区就只有上海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南京要想提升区域影响力,就必须组建“朋友圈”,参与者自然是多多益善。
南京之所以要跟安徽“结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首先,“徽京”之名并非空穴来风,清朝初期,南京曾是江南省的省会,江苏、上海、安徽均隶属于江南省。因其制过大,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而将江南省拆分成了现在的江苏和安徽。
其次,南京在地理上更接近安徽,三面被安徽给包围,远离江苏的几何中心,即便是想带带省内的兄弟城市,也显得鞭长莫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跟苏北地区都没有互通高铁,却早就跟安徽的15个地级市实现了高铁互通。甚至于,南京还将地铁修到了马鞍山和滁州。要知道,即便江苏被称作“苏大强”,目前已经开通地铁的城市也只有5个,安徽则只有合肥开通了地铁。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反推:为何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更热衷于加入南京都市圈,而不是合肥都市圈?
跟江苏不一样,安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蛋糕就那么大,很难做到利益均沾。而南京“大公无私”的做法,显然让周边城市获益匪浅,况且还能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南京因为长期受到苏州的“压制”,同样乐见其成,事实上兼了两个省会的职,变相地提升了城市首位度,为更上一层楼奠定了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