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第一次到山西旅行的人一定会把云冈石窟列在必到的行程单中,当然也会列在我的晋北行程中。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能在光线最好的时候欣赏云冈石窟,我们连午饭都没顾上吃。游览云冈石窟的最佳时间是午后,这时太阳的光线刚好可以照到洞口,有利于更清楚欣赏石窟里的佛像雕刻、彩塑和壁画。
2010年建造完工的云冈阙门上题有“云冈石窟”匾额(黄庭坚书体),重檐结构的造型,云冈造像元素雕刻于石阙上,有浓厚的北魏时代气息。
公元398年,北魏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建都,距今16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就是在平城定都期间,由皇帝亲自倡导国家耗费巨资请大德高僧主持开凿的大型皇家石窟,他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东方三大石窟,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其盛况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联。与我国诸多石窟寺相比较,云冈石窟最具异域风格,后期的石窟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在云冈石窟欣赏佛教造像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切身感受这一外来艺术不断民族化的过程。
昙曜广场
进入云冈石窟景区首先来到的是昙曜广场,这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高僧昙曜而修建的广场,中间矗立的塑像就是昙曜,他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
穿过昙曜广场进入山门左手边是一条仿古商业街,有各种服务设施。云冈院史馆和云冈美术展览馆就在这条街山上,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建议先进一下云冈院史馆观看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对云冈石窟的历史有个初步的大概了解,对参观石窟很有益。
正对山门的就是礼佛大道,走上礼佛大道对佛的尊崇便油然而生,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代表印度文化的六牙白象以及身著鲜卑族服饰的人像雕刻,充分见证了北魏平城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灵岩寺
又叫“山堂水殿”, 史书记载,云冈石窟前曾建有大型寺庙十座,史称“云冈十寺”,后全部毁于战火。2008年依据北魏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描述的云冈石窟盛况,复建了其中一座寺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灵岩寺。灵岩寺建在形似龟背的湖心岛上,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中轴线一分为二、左右对称,保留了北魏时期的建筑风格,其中最为传统的一斗三升拱人字拱都得以沿用。
第一窟、第二窟
穿过灵岩寺云冈石窟就在眼前,最先看到的第一窟、第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是一组塔庙双窟,因为两窟形制内容基本相同,开凿时间相近(公元471-494年),且两窟相连,被称为“双窟”。
第一窟因以石击地其声如鼓又称“石鼓洞”,洞窟中央为两层方形塔柱,仿木构屋顶塔檐,塔柱四面开龛造像,塔顶上部须弥山四周蛟龙盘绕。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第二窟北壁常年有细泉流出又称“寒泉洞”,窟内中央三层方塔构造比第一窟的略为复杂,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锯齿纹垂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因窟内地面长期积水造成塔柱下部损毁严重。
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古道车辙
沿着参观线路往西走前往第三窟,会看到“古道车辙”,在金代以前这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在岩石地面上遗存下铁轱辘车的轨迹,现存车渠中心矩1.3米,车渠(石头壕)深0.16米,是古驿道参合径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