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帆 牛梦彤 沈楠 吴俊宽
小饭馆拉开了卷帘门,今日包裹正在派送中,雪场游客全年不绝,村里种的树林望不到边……北京冬奥会不仅点燃了崇礼的冰雪热情,更让这里蜕变成四季生机勃勃的活力之城。
在这里,追求事业不需背井离乡,家乡好味变身打卡美食,用心奔忙带来了生活便捷,绿水青山换来了衣食无忧。雪场员工、饭馆老板、快递骑手、坝上村民,他们的双手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发展,他们的日子勾勒出崇礼人的幸福画作。
他们,各有酸甜苦辣。他们,共沐冬奥东风。
归巢:一名大学生的抉择
秋风一到,太舞雪场整座山泛起金黄,任晓强手持对讲机一边在人群中穿梭,一边调度机位,为正在举办的UTV山地追逐赛拍摄宣传片。
“我们的工作是为雪场勾勒一张名片,而所有雪场就构成了崇礼的名片。”任晓强在太舞负责品牌运营,生在崇礼、长在崇礼,却差一点与现在的生活擦肩而过。在四川读大学的他,2015年毕业时曾计划落脚的地方“要么南方要么大城市”,“当时因为并不太了解家乡,会担心没有适合我的岗位”。
就在那一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小城崇礼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从小被姥姥带大的任晓强一直有个念想:多留在家人身边,照顾家人。
当太舞雪场抛来橄榄枝后,任晓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家。几年来,通过开拓四季运营,太舞常年被各类户外赛事排得满满当当。
将到而立之年的任晓强觉得,“能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是人生中特别辉煌、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的崇礼,高铁通了,小城焕然一新。任晓强的妻子也在雪场工作,孩子快两岁了,父母退休各有所乐,姥姥身体硬朗。当初是一场忐忑的回归,如今是一幅越来越和顺的生活图景。
赏味:一家饭馆老板的挂念
小城暮色四起,长青路东头的千金酒家亮起了灯,悠悠散出羊蝎子的香味,食客络绎不绝。作为崇礼仅有的三家没有关门、易主的老牌饭店之一,老板李艳林关照着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来往食客的情感。
自2001年开业,李艳林坦言好几次生意做不下去了,因为县城小,外来人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从2015年夏天开始——冬奥会让崇礼的名字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申冬奥时)我们都看着电视,站在外面等着,一说申办成功都两手举着高兴地笑。”李艳林回忆道。
从那年起,游客涌入崇礼。这几年雪季,店里有时一天营业额上万,能卖掉100斤羊蝎子。小店招待了不计其数的外地人,有滑雪客,有本地人带来的外地朋友,外国面孔如今也不再“新鲜”。小店主动做了些改变:外地人口味淡,后厨会少放盐;外地人需求多样,店里菜样会常更新;过去服务员没有说普通话的,现在每天说的普通话比本地话多。
好多客人来吃饭会主动要名片、要电话,怕再来崇礼找不到,腼腆的李艳林因此和不少人成了朋友,生意越来越红火。
“当时想的是人会多一点,但是想不到交了这么多朋友,所以就慢慢干吧。冬奥会要来了,准备再好好装修一下。”
奔忙:一位快递员的坚守
晨曦轻抚大地的时候,52岁的冯秀平已经驾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了,车上装的都是崇礼人的信函、报纸和包裹。每天数百件,多的时候要送到深夜,这份工作她一干就是九年。
“我们一年一年坚持下来了。”6点半到岗,7点分拣货品,9点准时出门,午饭为了赶时间,她常常就吃口面条。
“夏天天气热,晒得受不了,冬天5点就得起,冻得手指头都是麻的。”嘴上说着辛苦,但冯秀平从没想过放弃。
从自行车到电三轮,载货工具换了好几轮,冯秀平依然风雨无阻。这个秋天刚刚添了小外孙,她上午照顾完家里,下午就赶回工作岗位,一口气把报纸都送完了。
这几年,冯秀平的工作量添了不少。一是小城里新的住宅、酒店拔地而起,她遇到新地方就拿手机拍张照,记下位置;二是人口增加了,快递越来越多,老先生老太太也都用网购了。
冯秀平觉得,工作累是累,但生活充实而快乐。
脱贫:一个村民的指望
秋风还没到坝上的时候,驿马图乡霍素太村的村民开始为植树造林做准备了。通过政府牵头,霍素太村2018年承担了4300多亩购买式造林项目。这是崇礼冬奥绿化工程之一,村民狄江的生活就此改变。
“那时候(以前)是一股风沙一股风沙的。”67岁的狄江说,村边的地过去放着没人种,背靠草原天路,村里人却拿不到多少收益。
“现在种上树以后,没有风沙了,风也小了。”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全体村民参与冬奥绿化项目,一亩撂荒地一次性换1200块钱,有劳动力的村民出工还能多挣钱,村集体每年能增收100多万元,2019年全村成功脱贫。
狄江是全村三位护林员之一,每年有5300元工资。他和老伴还参与植树,“自从造林,2018年我们挣了2万4,2019年挣了1万3,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能保持住了。”
几年下来,山上油松、云杉快望不到边了。狄江说,这个事挺好,村里绿了,自己生活也好了,想吃肉买肉、想吃蛋买蛋,秋风再来也好像是甜丝丝的。
“我们生活有保障了,有盼头了。”
(新华社河北崇礼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