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城区生活多年,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首先源于高校园区,它们分布在城区大街小巷,很容易在走街串巷的时候遇到。有高校园区建在密集的居民生活区,也有建在繁华的交通马路旁,还有建在偏僻郊区,但都不约而同会有配套道路贯通,形成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片区。比如在城区就有一条类似的道路,它虽然建在闹市区,但环境清幽,一边是高大的围墙和行道树,一边是知名院校,旁边还有生活区,氛围独特,它就是位于洪山区的楚韵路。
作为洪山区最热门生活区之一,虎泉街沿线人气高涨,车水马龙,充满现代都市风格,相应地,其区域内各个配套设施也较为丰富,比如说道路系统。虎泉街的西段是以虎泉夜市为中心的商圈,连接卓刀泉南路,它的东段则交汇于光谷广场步行街转盘处,中段还接壤雄楚大道,还有一条低调的小路,它就是楚韵路。从名字里能看出来,楚韵路脱胎于雄楚大道,是区域内以“楚文化”为背景命名的地标道路网格之一,只不过因为里程有限,加上处在生活区内部,实际上并未被很多人知晓。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可能也只有沿线的教职工小区的本地土著知晓,他们住在马路一侧,往返区间里的高校,几乎毫无障碍,交通极其便捷。
从布局来看,楚韵路呈南北走向,北段接驳虎泉街,近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南段汇入雄楚大道,又十分接近雄楚1号购物广场,南北都有大商场,商圈繁华,购物无忧,是很多女性居民的最爱。除了商场,以楚韵路为中心的周边还分布着小学和其他数所高校,最具标志的当属鲁巷小学,重点中的重点,还有中学和大学,都在一站公交车的距离里。以楚韵路为起点,南北过虎泉街和雄楚大道,到武汉三镇的交通都很便捷。如果非要揪一点缺憾,那就是出入楚韵路需要步行百米,出马路到大街上,是为“离家最后百米路”。
行走楚韵路,最明显的感觉是方位大变,尤其是沿着北段向南走,沿路的氛围很“阴暗”。这个阴暗是相对的,只是由于楚韵路上的行道树和楼房高度太高,遮天蔽日的类型,导致出入其中的人很难见到充足的光线。在与虎泉街的口子处上去,楚韵路一边厚重的围墙映入眼帘,那是工程大学的校园围墙,围着的一边是大学园区宿舍楼,处于私密性等因素考虑,才将围墙建设得高大,又因为年代久远,于是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信息。围墙是灰色的,地基是黑色的,路面是粗糙的,中间还架着电线杆,看着像是城中村。楚韵路另一侧是临街商铺,年代久远,有的倒闭有的半死不活,门面也是低矮风格,看着十分陈旧。
继续往里走,高大围墙依旧,路两边多起来一大排的行道树。行道树是香樟,树龄古老,树干壮实,树冠庞大,几乎将街面完全遮掩。这样的景致很让人喜爱,到了盛夏时节,有树冠遮风挡雨,还能抗晒,外面闷热街面上也是凉风习习。香樟树的数量多,从入口到出口都是,树龄大小不一,在路中间段成两极分化之势,可见马路中间的历史悠长。骑着单车的人在树下走过,车尾卷起一片树叶,在空中飞舞,翻到一旁的路基上,清洁工扫出一片清净来,一天的车水马龙由此开启。
在楚韵路的路口能看到工程大学的校园,工科系的院校建筑多有特色,围墙严丝合缝,修建的质量高超,但放在马路上来看,却是密不透风的严峻感觉。好在楚韵路的中间,围墙有一个开口,那是校园的侧门,门口竖着防撞栏杆,显示是非机动车口子。大门两边全是植被,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显示了树龄的苍老,估计和学校的建校史差不多。出入的人都是步行,在防撞栏前停留,戴着耳机心无旁骛,一边是校园,一边是马路,出入之间习以为常。
这个大门的对面是另外一所学校,本地土著估计都非常熟悉,是鲁巷中学,校园面积不小,占据整个生活区的大部分地带,沿着楚韵路南北扩展。中学的风格和大学不同,它们的校园围墙是开放的,铁栅栏和水泥地基,高度有限,校园内外景致一览无余。还有,中学的建筑相对比较平缓,楼层高度很亲和,对于学生来说适用,相对的操场利用率也高一些。新时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丰富,教学硬件充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走在楚韵路上,漫步于香樟树的树冠影像里,只觉得环境非常静谧,但走到两所学校附近时,又有一些改观。古人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的意境在楚韵路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到了鲁巷中学附近,学生的状态非常感染人,让来回的人精神为之一振,觉得时代在变化,教育在变化,社会也更加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