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化屋村:春天,这里孕育新的希望
航拍下的化屋村一角
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上,一名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喜笑颜开
到化屋村游玩的游客
到化屋村游玩的游客
化屋村里一户当地村民的美丽民宿
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
化屋村文化广场
百里乌江,源远流长;古老苗寨,涅槃重生。
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过去,因为出行难,这个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的百年苗寨,成为了与世隔绝的“悬崖村”;而今,这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百年苗寨,因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方“福”地。
2月7日清晨,记者一行来到这片孕育新机的土地,感受一方村民满怀憧憬,信心十足,誓以勤劳和智慧,不负众望,建设家乡的“立春”故事。
镜头一:“今年,农家乐一定要搞起来”
立春后的化屋村,沉浸在一片浓雾之中;中午时分,浓雾散去,一山一水,远近皆画。村民游治胜的家,就在这依山傍水的河谷一侧。
“现在,我们一家用自己的房屋经营烙锅店,生意也还不错。”51岁的游治胜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谈到这里的变化,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30年前,因为这里太穷,走出这里都需要3个多小时,许多村民一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而我也选择到浙江,进企业打工。”当时,20出头的游治胜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家乡也会成为“香饽饽”。
在外漂泊多年后,游治胜在返乡时发现,自己的家,正在发生转变:门口的小河,变成了江河;门前的烂路,变成了柏油路。落后的家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看到家乡的变化,带着对家的眷恋,游治胜开始“谋划”自己的回乡之路。终于,游治胜决定,依托自己老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做餐饮。
如今,游治胜的烙锅店生意不错,但是,看到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的家乡,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顺势而为,寻求更大的发展。
“今年,我会装修完剩下的房子,和家里人一起,发展农家乐。”因为装修,游治胜带着一身粉尘,但是,这一刻,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和清澈。
镜头二:“回来发展,不比外面差”
笑容淳朴,衣着整洁,是村民赵义敏给人的第一印象。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她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屋里暖和,进屋坐。”
5年前,赵义敏和丈夫在外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乡化屋村。“现在,这栋两层楼的房屋,就是用在外打工积攒的钱加盖的。”赵义敏说,虽然他们夫妻俩在外打工多年,但是开支也不小,因此,几年下来,积蓄并不多。
房屋修好后,赵义敏用一楼的一间门面开超市,剩下的两间门面用来开饭馆。“旅游旺季,来这里的人多了,饭馆的生意还可以;旅游淡季的时候,超市就能贴补一些家用。”赵义敏说,现在,他们夫妻二人都没有外出打工,带着三个娃,靠着超市和饭店,收入也不比在外打工少。
谈到以后的打算,赵义敏说,根据目前的装修,饭店可以容纳的客人不多。他们夫妻二人正在商量,是否要腾出更多的房间做饭厅……
在位于乌江河谷的半山腹地,赵义敏一家精心酝酿着未来的发展,盘算着如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镜头三:“搬进新家,就是新的开始”
如果问,幸福是什么味道?那么,来到化屋村自由组箐口易地扶贫搬迁点4-6号楼,就能感受到幸福弥漫的味道。
当天下午2时,28岁的刘祖林和妻子在独栋的屋外散步,屋内的洗衣机正在清洗衣物;两个还未到读书年龄的小孩,正在嬉笑打闹。而在客厅的墙上,则张贴着两张图片,图片上,是刘祖林搬迁前和搬迁后的房屋对比照片。
“这就是我们以前居住的地方,叫麻窝寨,一直以来,寨子里水、电、路三不通,要想从村里出来一趟很费力。”刘祖林说,2017年1月,他们被集体搬迁到这里,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水、有电、有排污管道、有小区绿化,生活非常方便,而且,出门的路全部是水泥路,外出太方便了。”刘祖林说,他们搬过来的当天,男人们杀猪宰羊,女人们拾掇新房,孩子们穿着盛装,开心得像过节一样。
生活条件好了,刘祖林也有了自己的打算。“现在交通方便了,春节过后,我会去黔西县城找一份工作,赚更多的钱,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看到一旁笑容满面的孩子,以及在洗衣机旁的妻子,刘祖林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尹香力/文张晨/图)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