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砂乡古事记(八)
南砂乡游灯的由来是个秘密
章信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自古以来,上自京都下至乡野,都以赏灯为盛事。嘉明《万历野获编》:“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以上元游乐,为太平盛世,故假期反优于元旦,至今循以为例”。”今时游灯,俱以正月十五夜为正,或一夜,或二夜辄止。"嘉庆《澄海县志》云“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又云:“十五日为上元节,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士女嬉游,放花爆,打鞦千,歌唱达旦。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竟为鳌山丶人物丶台榭如绘,他邑所未有也。十六日,收灯。”
福建仙游县枫亭镇的元宵灯节长达5个夜晚。 相传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倭寇骚扰兴化(莆仙旧称)一带,戚继光为了迷惑敌人,命百姓每家于夜晚各点一盏灯结队而游。倭寇以为大兵到来,吓得仓皇逃命 ” 本地南砂乡当今游灯为每年正月十九日,跟其他乡里时间不同。此俗却非古俗,其由来也无资料可考。怎奈为文的人,妄加猜断,添油加醋,使由无变有,缔造了一段新的历史。
“明末年间,南砂邻村埭头人黄海如和其兄黄日治在府县衙当小吏,‘因其被南砂陈良弼之子侮辱心生怨恨寻机报复’后到南澳从军,授游击衔。时值明末民生凋敝,天下大乱,闻南京为清军攻陷,遂乘机揭竿而起,组成海上武装力量(时称海盗),据守南澳,实力壮大后便攻打南砂陈府,而后又觊觎南砂其它地方。有一天,玄天上帝托梦庙祝,说黄海如要攻打南砂寨,令其告示乡民,于正月十九夜晚,家家户户都点燃灯笼……黄海如部众看到南砂寨内人头攒动,灯如游龙,知有防备,就不敢妄动。由此,保护了南砂乡民的安全。为了报答神恩庇护,从此之后,每年乡民都在正月十九夜外出‘营灯’”。(《南砂万人“营灯”祈幸福》,南方网2017-02-16 。记者余丹 、通讯员陈耀贤)
“因其(南砂乡陈良弼之子)被南砂陈良弼之子侮辱心生怨恨寻机报复”。 按照这篇报道的介绍,南砂乡正月十九夜游灯是陈良弼做了大官,他的儿子仗势侮辱了邻乡埭头人黄海如引起的。这跟《潮汕民间轶闻故事选》的捏造更同出一辙而后者更加详细:陈公子坐轿经过埭头时,黄海如拦轿亲切地给陈公子打招呼。公子得知黄是个“游手好闲、刁钻之徒。”遂用手中的扇子,在他头上连敲三下”(跟唐伯元路过海岱宫一样,也用扇对海岱老爷的连敲三下)恃势凌人的陈公子还命他从胯下钻过去,没想到从此便与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受此屈辱戏弄,此人回家后,恼羞成怒,发誓日后不报此仇,誓不为人。.”因此导致一连串的报服。从这个片断的描述上发现黄海如不是坏人,而且很有礼貌,坏人是“仗势凌人的陈良弼的儿子。 南砂乡正月十九夜游灯是这么来的吗》不知作者是从哪里发掘来的资料。竟以一已之私,报服全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欤。窃以为,这种胡说不止一、二个人。
“揭竿而起,”历来泛指人民起义,作者在这里把人民比之“海盗。”南砂乡里点灯笼,银砂、埭头都能感到温度,黄海如埭头人,眼光锐利长远,为何要等到“抵达南砂地界,见岸上灯火通明。”黄海如破澄海城,知县落荒而逃;围潮州城四十多天;杀雷州府清将,率军回家乡继续抗清。南砂乡的实力怎能比得过大兵把守的澄海县城,比得过潮州城,比得过雷州府?
就这些理由,草就《南砂乡游灯替黄海如一辨》的长文,2017-05-04 发于新浪博客,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当时未有《澄海南砂林氏大宗族谱》可供借鉴,主要利用与黄海如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对正月十九黄海如要洗劫南砂乡一事,自感有一定的澄清作用,多藉理论,观点也沒大碍。于南砂乡正月十九游灯始自明末这一说法则较为模糊,不敢置疑。至近日才得以从《南砂林氏大宗族谱》中有不少发现。于是知道,此俗非口碑、报道所言始自明末。甚至南砂乡在嘉庆时,游灯还末脱离正月十五、十六夜。正如嘉庆二十年《澄海县志》所言:“十六日,收灯。”方知《南砂万人“营灯”祈幸福》一文“游灯由来”及所发生的事完全错误。
而刚修的《南砂林氏大宗族谱》,有一篇文章《南砂游灯,迎春纳禄》,专门就游灯的来源加以描述,只在文字上的工夫,同样地缔造了一段新的历史。《南砂游灯迎春纳福》一文说:“澄海溪南南砂乡正月十九晚游灯,是澄海一项有名的民俗活动。南砂村民游灯迎春的习俗,其源可上溯清朝康熙年间。清朝建立之初,时局不稳,海盗时常在潮汕沿海滋事扰民,危害百姓。有一年,农历正月十八晚上,南砂乡玄帝古庙里的玄天上帝(北方真武大帝)托梦给庙祝,说是正月十九夜里,海盗要到南砂抢财物,要动员村民加强防范,并给出一个主意:全体村民要提着灯笼……到了正月十九晚上,海盗驾船沿着黄厝草溪丶义丰河等韩江出海口的支流,逆流而上,抵达南砂地界,见岸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海盗知无可乘之机,遂掉转船头,趁着夜色溜走。自此之后,每年正月十九晚上,南砂村民都会以游灯活动来祈求神天护佑。”(原文抄录有省字)
游灯跟纳福有关,无可厚非。历来迎春的时间官府以立春“清嘉庆《澄海县志》云:“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种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民间则重春节,以正月初一开始。元宵已是过了半个月,南砂乡游灯是元宵过后的“十九夜”,南砂乡民要迟至这时才开始迎春吗?题目《南砂游灯,迎春纳禄》,应该改为“闹春”。
“康熙年间”、“正月十九”与“海盗”成了游灯由来的特定时间和原因。据文献资料记载,黄海如约死于顺治十年之前。而“康熙年间”,就将肇祸的黄海如排除在外。但对于为什在“正月十九”夜这一特定时间,必有特别理由。不乏有意外之喜的原因,或因农事的原因,通过协商或神前投抉,将原来的日子改为“十九。”也或延长至“十九,”后来又择定“十九”这一天。实际上原委至今无人知道,而作者不作此想,似乎胸有成竹地认为是海盗所赐。于是肇祸者由民间传说的黄海如变成海盗。海盗就是海盗,专做坏事,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不想,这一改跟流行于当地的传说相互抵牾。
清朝康熙年间跟清朝建立初期,是两个不同概念。清朝建立初期正是通常所称的“明清之际。”在这个时间,历史风云瞬息万变,的确“时局不稳。”康熙年间一般自1662年—1722年。康熙于1661年正月登基,是满朝入主中原的第二位皇帝,第一位福临(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登基,在位十八年。康熙于1661年正月登基时,沿海郑部抗清义军已退入台湾,并已完成迁界、复界,时局基本稳定。清政府自1653年颁发实施锁国令,严行全面海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平定了台湾等地的反清势力。这一时期沿海战争都发生在康熙在位时。无论“康熙年间”还是“清朝建立初期”,这一时期的”海盗,“不是作者所想像的那种只图财货、畏首畏尾的海盗,而是有着不同民族意识的沿海抗清复明的人民。 在当时的《清实录》、《清史稿〉丶〈内阁题本〉丶皇帝朱批、明清史料中,记载清朝统治者侵略的阴谋与对农民起义军残酷镇压的情况,清统治把农民起义歪曲为流寇、海寇、闽寇、土寇。文章称 ” 滋事扰民,危害百姓”遂有百姓自我滋扰、自我危害之嫌。
历史上南砂乡屡被寇祸,《饶平县志》载”陈女,苏湾山头仔人,嘉靖乙卯秋海寇何八破其乡,杀戳甚众。女时将及笄,随继母避之,已出里门。母顾之曰:“奈何独遗布絮耶?”女重违母意,往取。被执,踞地骂之,声泪具下。贼露刀,挟以行。过柱,坚抱不去,乱刀之下血流蔽地犹不绝口,遂死柱下。厥明姑至,抱之哭。鲜血犹从鼻迸出,混混不休。”嘉靖乙卯为公元1555年。这是当时倭寇和海贼合作的海盗。但当时北帝老爷没有提前告知并传授乡民做游灯防御。
《八旗通志 * 侯袭爵传》载:“康熙十八年二月,海贼杨金目等犯山头仔海岸,(侯)袭爵遣副将蔡茂植迎击,斩级千馀,燬贼船三十。贼奔溃,茂植跃舟逼攻,斩伪翼将赖武、杨雄及贼党三百馀,生擒伪副将郭凤、杜开等。”台湾郑军水师将领杨金目,“海贼”是清朝统治者对义军的叫法。当时北帝老爷还是没有事先暗示庙祝,但杨金目损兵折将,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
南砂乡滨海,北依东陇河,东为海。古代有二港,乡西有崔厝港为内港,逢涨潮时船可以自东陇河入。东为山头仔港,是当时沿海一大船港。即县志记载的旗岭港,郑成功舟师曾驻札于此,明清二军曾激战于此。乃至嘉庆时,大量装载红糖的商船,“将往苏州丶上海等处。因澳外有盗,船把住未敢扬帆出海,暂收入山头仔乡外之小港。”最后被海贼烧沉64艘。故贼一旦入港即登堂入室,故屡遭掠夺,以至草菅人命。
不过,《南砂游灯,迎春纳禄》一文却给海盗另外安排了一条当时还未出现的水路。“海盗驾船沿着黄厝草溪、义丰河等韩江出海口的支流,逆流而上,抵达南砂地界,见岸上灯火通明”。且不说南砂乡里点灯笼,银砂、埭头都能感受到温度,别说埭头的黄海如,其他小股海盗,也不至于怕光怕火,南砂乡“周匝约二百余亩”(嘉庆时),一览无余,何况处于明处,有什么比灯笼更易着火,何来神秘而使贼知惧而退?杨金目、何阿八、邱辉等贼势力不及黄海如。南砂乡靠跑灯笼轻易吓退了黄海如,怎么就没吓走杨金目等贼还大被劫难呢?莫非真贼不怕纸糊的灯笼。
称船从黄厝草溪逆流而上,路径颇为详细。这一颇为详细且关系到实际地标的描述,一改近年电视、报刊、口碑的说法,是前文和地方传说所不曾出现过的新闻,但妄诞至极。
海寇完全可以从山头仔港、东陇河直入南砂乡。而黄厝草和黄厝草溪是二回事。黄厝草溪名称来自黄厝草滩,即海滩,主要纳南砂乡外横溪水出海。(也在云英乡西,水从东陇河入,西南行注入黄厝滩。但今云英一带迟至清末才有人居住)今溪南诸村,清代时期溪水自东陇河入,但要流经南砂、埭头、上东下岱三乡,注入下岱美村南新拍溪,可见黄厝草清未尚未成为溪。 清以前县志没有此溪,连名称都没有。1994年代《汕头市地名志》有二处地名与其相关。一“南溪反虹涵”,建成于1960年,进水口在隆都,出水口在溪南。一“黄厝草关”。黄厝草关“又名九孔关。在澄海市澄城东北九公里,跨黄厝草溪,故名。1957年堵黄厝草溪嘴,建木制排水闸……1960年建南溪反虹涵,引潮州、隆都积水入黄厝草溪经此出海。”而这些水除溪南镇内之外。主要为潮州官塘片、澄海隆都片的排涉水,既浅又窄,当地习称隆都大排渠、隆都大型,书写为黄厝草溪。这条溪处于埭头和上岱美之间,笔直如箭,是1959至1960年人工挖掘的,至今才六十年。莫非康熙年间,的海盗,就用上了先进的水陆西栖宝贝?作者如果对黄厝草溪有所了解,应该重新计划。而实际上无任何依据证明黄海如部队营攻打南砂寨。
旧本《澄邑南砂林氏宗谱》记载为陈良弼子侄族戚,到了当今,变成陈良弼儿子。 旧本 《澄邑南砂林氏宗谱》 记载南砂乡林姓与陈姓之间的矛盾,当代写手变为埭头乡与南砂乡的矛盾。这一突然变化前后有二百年的时间,纂改却在极短的时期内。
民间节日,百姓注重祭祖,时间是固定的。而作为节日间的活动,相对比较灵活。也受到政策限制和居民经济水平的影响。附近村同样有此习俗,但都没有南砂乡这个场面。埭头乡自古以来都是正月十五、十六日游神、游灯。因助阵的锣鼓队都是是学生帮,为免影响学生回校读书,故改为正月初五、六日。几年前自然村人文普查时,责任人不清楚,在“习俗”条下把正月初五、初六日写作传统游神日。这一“传统”习俗,只不过十年的历史而已。
一定要使南砂乡正月十九游灯有特殊由来,应该掌握详实的资料,有因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不惜凭空附会。编辑者既然有《南砂林氏大宗族谱》可以参巧,可以了解到南砂乡游灯之俗不是清以前习俗,就应该如果作者当应重新编造。
元宵无处不兴灯。近日才得见南砂林氏族宗谱,有不少发现。南砂营灯,古来随俗以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灯,谱中有文(嘉庆九年)称,因同乡陈宦(良弼)丁丑登进士,子弟族人借势凌人,元宵燃灯时,吹灭林氏灯火,可以证明全乡性在十五夜,十六夜燃灯,林姓各房游灯,七圣宫、大宗祠同时举行。于是夜结束,祠内灯火一切收拾归原。
又有一条很妙的信息,直接出自南砂林氏宗谱。嘉庆九年《旧制祠堂祭品馔式事宜》载:“元宵灯:大凡子孙新婚新丁,俱各出喜灯一屏,择吉于十一晚,赴祖庙燃灯至十六日止,违者责罚。该当年之人看守无误。其案前香烛该当年之人答办。”
民国沈敏在《潮州年节风俗谈》“正月十二日到正月十八日,几乎天天都有人到庙里点灯,提着燃烛的灯笼回来”,这可以说是游灯的本源状况。当点灯、换灯有了规定的日子,提着灯笼的人往返如潮,络绎不绝,灯流人流自然融就一道美丽的夜景。而南砂乡游灯原来也没有当代的热烈可观。解放后移风易俗,很多旧俗或被禁止或被简化。1980年人民生活水提高了,对民风民俗的限制也放宽了,而南砂乡游灯这项活动,实际上2000年代之后才趋于隆重,并持续保持,所以至近年受到关注。
这些资料说明当时燃灯限于十六为止,也符合 嘉庆二十年《澄海县志》 “十六日收灯”这一普遍性 记载。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带有社会性。今天看到的一些流行习俗,一个地方各有不同, 个别特殊的活动或与众不同的日子,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内部的倡定。有的一直存在转变。 嘉庆九年南砂乡仍保存“止于十六”的规定, 这里根本没有提到海寇抢劫、黄海如报复。 此可洗清海盗、黄海如祸乡的观点。嘉庆时所载的规定,一时间不会改变。正月十九夜游灯的由来,至今还是一个未知的秘密。 窃以为,大抵清末才出现。 或许这一天是南砂乡大吉大利的日子。
(本文是《南砂乡游灯为黄海如一辨》的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