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古镇位于湘江东岸的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距长沙市中心约30公里。铜官古镇历史悠久,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铜官一带就有陶器生产;唐朝至五代时期,“铜官窑”是有名的古窑之一,也是釉下彩的发源地。
东汉末期,吴、蜀在此定约互不侵犯,一同铸铜棺为誓,并筑吴楚桥为界,因此得名“铜棺”,后来因为“棺”字不吉利,又改称“铜官”。
铜官又被称为陶都,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历来以陶瓷闻名于世,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一艘满载瓷器的沉船“黑石号”被打捞上岸,在67000件瓷器中有56500件来自长沙铜官窑。这一考古发现震惊世界,铜官窑也因此获得了“千年前的世界工厂”的盛誉。
铜官窑的发展历史悠久,历经千年窑火一直未断,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该诗句的出自《铜官窑瓷器题诗》,是唐代流行于民间的诗歌,由于瓷工收录到所造的瓷器上面而得名。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而且别开生面地把诗题写于瓷器上,达到了既实用又美观的目的,还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我们看到的铜官窑古镇,是新华联花巨资以1200年以前的唐朝历史为蓝本打造,再现大唐盛世风采。站在高处俯瞰,古镇一半以上都是唐风建筑,古色古香,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宅院矗立在江边,让人仿佛随时能够领略千年前唐代的风华。
铜官老街位于铜官古镇南端,全长1200米。老街在唐朝时期已基本形成,沿湘江而建,是当时方圆40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民群众生活物资的集散地。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制陶为业,一生与泥土打交道。
老街至今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群落,街上商铺林立,民居鳞次栉比,大部分都是陶瓷商铺,各种造型应有尽有,麻石古道上,三五成群来此观光的游客在各个店铺间往来穿梭,赏着陶艺话古论今,为这座沉默了千年的古镇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