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逐渐消散,远处的湖面露出碧蓝一角,对岸的森林在缥缈的雾气中若隐若现。我举起双筒望远镜,扫视前方,忽然,一个灰褐的身影从左边闯入视野,它优雅地低掠过湖畔的灌木与草丛,两翼有时平展,有时高举成深V,忽向下扇动,灵巧地一个翻身,向下扑去……
就在这只白尾鹞扑击捕猎的瞬间,近岸的水面上像是炸了锅,大群的野鸭从水面上扑腾而起,迅速飞向远处。尽管隔了两三百米远,我依然听到了野鸭逃命时的鼓翅声,还有水花四溅的“哗啦啦”声。
白尾鹞把野鸭惊飞了 本文图片均为 张海华 摄
能在勐海的勐邦水库看到白尾鹞,我很高兴。但我绝对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头,更精彩十倍的赏鹰之盛宴还在等着我……
白尾鹞
偶遇黑鸢
2020年12月上中旬,我有近一周的时间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进行野外鸟类调查,此次调查的一个重点目标是在勐海越冬的野鸭。勐海有“西双版纳的春城”的美誉,虽说处在热带,但由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因此夏无酷暑,冬无寒冷。
在勐邦水库的薄雾中群飞的野鸭
12月10日,我完成了对勐海最大的水库——位于勐遮坝子的勐邦水库(在当地有“天鹅湖”之称)的水鸟调查,顺便在湖边记录到了白尾鹞和红隼两种猛禽。
勐邦水库
12月11日,离开勐遮镇,前往相邻的勐混镇,准备去勐海的生态水源保护地那达勐水库看看。事先我看过地图,这个狭长的水库被群山所环绕,周边植被很好,因此我猜测会有鸳鸯之类越冬。
当天上午,跟前日一样,还是雾气弥漫。我驾车穿过勐混镇的镇区,沿贺开线一路往东,只要经过勐混坝子的数里平畴,再上山,即可到达水库。十点半,雾气全部消散,我进入勐混坝子中间的公路。此前的春夏时节,我曾多次来这块田野观鸟,记录到钳嘴鹳、黑翅鸢、灰头麦鸡等很多鸟,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此次重回故地,但见这面积有若干平方公里的田野,大部分为空地,秋收后的稻茬依旧留在那里。有拖拉机在田里干活,刚犁过的沃土表面,有不少虫子露了出来,引来了数以百计的牛背鹭跟在拖拉机后面争食。
牛背鹭
我心中一动,决定临时停车看一下鸟。先用望远镜往后一看,立即看到在数百米外的田野上空,有只体形较大的黑色猛禽在盘旋。是鹰,还是雕?我顿时激动了起来,马上调转车头往回疾驰。估摸着差不多了,迅速靠边停车。刚下车,抬头一看,这只猛禽居然就在路旁的田野上空。赶紧拿起相机,对准,一阵连拍,这下看清楚了,是黑鸢!
黑鸢很好认,近看其全身几乎都为深褐色,翼下近“翼指”处有明显的白斑,更重要的特征是,其眼后的“耳羽”为黑色或深棕色,故又称黑耳鸢。
黑鸢
以前,黑鸢和黑耳鸢被认为是两种鸟,而近年已合并为一个种,即统一叫黑鸢。黑鸢在国内广泛分布,在江浙一带,所见到的黑鸢似乎以大型水域附近为多,如在千岛湖、杭州湾湿地、南京长江等地,经常可以看到它们俯冲捕鱼——不管是活鱼还是死鱼。
而这次在勐混坝子,所见到的黑鸢在广阔的田野上空盘旋,显然是在寻找老鼠。所谓“草枯鹰眼疾”,说的就是这个场景。
黑翅鸢抓老鼠
拍完这只黑鸢,我又举起望远镜往远处搜索,望见很远的地方也有一只黑鸢在飞,爪子上隐约“有货”。赶紧举起长焦镜头,刚按下快门,就在取景器里见到它的爪子上掉落一物。只见这只黑鸢高速俯冲,然后探出利爪,企图重新抓住,可惜它失败了,眼睁睁看着猎物从高空坠落到地面。我在相机屏幕上放大照片才看清楚,它弄丢了到手的老鼠。
黑翅鸢抓着老鼠飞离
黑鸢丢失老鼠
“大鵟”高踞,三雕共舞
看完黑鸢的表演,我意识到这块田野里有“猛料”。于是干脆背着相机,拿着望远镜,往田野深处走去。农田中有很多电线杆,电线上停着好几只腹部白色的小型猛禽,不用说,这是我拍过多次的黑翅鸢。它们属于这里的优势群体,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
勐混坝子的农田
啊,等等,在电线杆子顶端蹲着的那个大个子,又是什么猛禽?
它的块头很大,看上去就像是雄壮的“肌肉男”,从外形看,显然是一只鵟(音同“狂”),但其头部与胸部的羽色都很浅,近乎白色,与我以前见过N次的羽色深褐的普通鵟(不管是在华东还是在勐海)很不同,而且也明显比普通鵟显得更强壮。总之,这只鵟的气质跟普通鵟不一样。
我举起镜头,将相机的取景器始终放在眼前,对准它,小心翼翼在田间小路上挪动步子,走几步停一下,观察它的反映。最后,它有点不安了,突然振翅起飞。我也同时按下了高速连拍的快门,相机的智能对焦系统紧紧“咬”住了它,我清楚地看到了大鸟翼下的深色“腕斑”。我当时想,这应该是一只大鵟,在南方,远比普通鵟少见。当时觉得特别高兴,因为我以前没有拍到过大鵟。大鵟有多种色型,我所见到是浅色型。显然,在勐海,它们都属于南下觅食的冬候鸟。
接连看到“猛货”,我更有信心了。于是往前开了一公里多,换个位置继续搜寻,马上看到在前方远处还有两只大型猛禽在高空盘旋,其平伸的翅膀轮廓跟前面的鸢、鵟都不一样,显得更加宽广,分叉的“翼指”也更加明显。这是雕!此时,我已经感觉到心在加速“砰砰”跳。
拍下来一看,第一只雕的翼下羽色以黄褐色为主,靠近“翼指”的地方有一块明显的浅色区域。而另一只雕,不论是背上还是翼下,都有明显的白色长条纹,嘴边的蜡膜(有些鸟的喙与头部之间有连接的柔软皮肤,称为蜡膜)为鲜黄色。初步判断,它们的基本形态与我原先在华东拍到过的几种雕都不一样,不禁心里暗喜:莫非是拍到了两种以前没有见过的雕?由于在野外,一时也无暇仔细查证。
很快发现,翅膀上有白色长条纹的雕有两只,它们有时会结伴降落到远处的翻垦过的农田里。我又换了个位置,尽量从顺光的角度来观察。忽然,田野上空同时出现了3只雕,它们彼此离得不远,其中两只更是紧挨着。但由于它们飞得很高,因此在取景器里也看不清鸟的动作细节。说实在的,那个时候特别兴奋,只知道这样的拍摄“三雕共舞”的机会非常难得,因此光顾着一个劲地按快门了。
拍完大雕,我才想起当天的“正事”,即去那达勐水库进行水鸟调查。穿过坝子,往山里驶去,经过广别老寨与新寨,一路都是水泥公路。导航显示,只要再开七八公里山路,就可以到达水库了。谁知,一离开广别新寨,水泥路马上没有了,接下来的全是狭窄、崎岖的坑坑洼洼的山路,仅容一辆车通过。我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终于有惊无险地来到了水库边。然而,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大坝附近的水面上一览无余,一只鸟也没有!有路过的村民说,更深处的水库末端会有一些野鸭。但车子无法通行,走路要走很久,我只好放弃。
冬季的勐混坝子
傍晚的捕鼠表演
从那达勐水库返回到广别新寨,又饿又困,简单吃了点干粮,在车里躺了一会儿。那时用手机上网进行了查证,确认上午拍到了两只草原雕(即翼上有白色长条纹的)的幼鸟;至于另外一只雕,则高度可能是白肩雕的幼鸟。这个结果令我兴奋不已。草原雕,从其名字就可知道,在国内主要活跃于北方的草原地带,不过,由于北方冬季酷寒,觅食困难,因此它们会往南迁徙,越冬于华南以及东南亚一带。
草原雕
再来到山下的坝子时,已是下午4时许。再次用望远镜寻找猛禽,很遗憾,雕一只也找不到了。但让我惊讶的是,黑翅鸢的数量起码是上午的两三倍,共有近20只!有时,一段不长的电线上就停着五六只。时近傍晚,啮齿类动物(这里主要是老鼠)的活动高峰也来了,因此引来了更多的黑翅鸢。
小巧灵活的黑翅鸢,有着血红的眼睛,眼神非常犀利。跟这块田野里另外一位小个子的土著居民红隼一样,它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低头寻找猎物。黑翅鸢的捕食效率很高,在不到一个小时内,我起码看到4只黑翅鸢成功捕到了老鼠,然后就停在电线上,用双爪摁住可怜的小鼠,再用利喙一口又一口地撕扯鼠肉,大快朵颐。相较而言,红隼捕鼠的能力似乎稍弱一点,它们更善于捕食大型昆虫。
我“故伎重演”,举着镜头,对准一只正在享受美餐的黑翅鸢,慢慢靠近拍摄。不过,这鸟儿警觉得很,边吃肉边瞪着我,一旦我接近到它难以忍受的距离,就立即抓着血淋淋的半只老鼠起飞,到百米外的电线上继续开吃。
不好意思再打扰人家,我识相地离开了,继续寻找上午所见的被我认为是大鵟的鸟。后来发现,这里应该有两只以上的鵟。它们通常在相隔不远的电线杆或电线上站立,有时两只一起飞落到田野中。
傍晚5点以后,如果是在华东,天色早已黑了,而在西双版纳,由于时差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此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橙色的光线十分柔和。忽然见到不远处的电线上多了几只黑色的大鸟,但不是猛禽,而是大嘴乌鸦!我在望远镜里看到,强悍的大嘴乌鸦竟敢于结伙驱赶明显比它健硕的鵟。还有一只胆大妄为的大嘴乌鸦,竟故意飞到一只停着电线上的黑翅鸢旁边,还步步挨近,似在存心挑衅,后者十分生气,张嘴对着前者恐吓,但乌鸦毫不畏惧,继续靠近。黑翅鸢无奈,“惹不起,躲得起”,只好飞离。那乌鸦竟也起飞追赶!
大嘴乌鸦和黑翅鸢
一块田野,八种猛禽
当天晚上,把疑似白肩雕的照片发给国内有名的观鸟大神“七星剑”,果然得到了他的确认。另外,所拍到的所谓“三雕共舞”,其实是白肩雕在攻击其中一只草原雕!
白肩雕(左上)攻击草原雕
次日上午,即12月12日,在踏上归程之前,我实在难舍这块神奇的田野,决定再去看看。那天早上依旧大雾,雾散后,我在路边看到的第一种鸟是约20只钳嘴鹳。它们在蓝天上盘旋许久,才向远方飞去。
后来,黑鸢也准时飞来“报到”。黑鸢飞过之后,又迎面飞来一只深色的猛禽,拍下来一看,哈,原来是白腹鹞!
白腹鹞
几只鵟也在,其中两只体形较大,羽色较浅。另有一只体形较小,为深褐色,远看近乎黑色——看样子是普通鵟的某个亚种。我还拍到了“自不量力”的小个子红隼驱赶鵟的画面。黑翅鸢自然也在,只是数量比前一天大大减少了。而那几只雕,依旧不见踪影。
我还是满足了,到了清点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在勐混坝子,我拍到了8种猛禽,它们分别是:黑鸢、黑翅鸢、“大鵟”、普通鵟、红隼、白腹鹞、草原雕、白肩雕。前面7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最后的白肩雕属于特别珍稀的鸟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肩雕
跟草原雕一样,白肩雕在冬季也会游荡到南方觅食,但十分罕见,国内拍到过这种猛禽的人很少。如果加上在勐邦水库拍到的白尾鹞,则3天内在勐海共见到了9种猛禽。
勐混坝子为什么会集中了这么多的猛禽?其实原因也简单,这块秋收后的原野,视野开阔,田鼠与昆虫很多,因此吸引了很多猛禽来寻食。此外,坝子周边群山环绕,也便于猛禽夜晚歇息。
另外,大家一定注意到,前文我给“大鵟”这种鸟加了引号,那是因为,它的真实身份要10天后才揭晓。12月下旬,我在家里写作时,为小心起见,再次翻书核对所拍到的猛禽的身份。那时,忽然对这“大鵟”产生了一丝疑惑,因为从图鉴的描述上来看,很难确认那是大鵟还是棕尾鵟。翻了好几本书,也上网搜了不少资料,但始终不得要领。最后还是把图片发给“七星剑”,请他看看是什么鸟。结果被他一语点破:不是大鵟,而是棕尾鵟。这两种鸟非常相似,从图片上看,两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棕尾鵟的脚杆子(专业术语叫跗蹠[fū zhí],指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上没有毛,而大鵟有。另外,我所拍到的普通鵟,很可能是喜山鵟。喜山鵟原为普通鵟的一个亚种,后升为独立种。
棕尾鵟
最后,还有一个让我特别高兴的消息。那就是,我回宁波后翻阅、对照厚厚两大本的《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一书,发现棕尾鵟与白肩雕都没有被记载在内。也就是说,我这次勐海之行,为西双版纳州增添了两个重量级的鸟类分布新记录!
棕尾鵟
(本文作者张海华系媒体人、博物作家,曾出版科普类作品《云中的风铃》、《夜遇记》等。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