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麓有间柴庵,那是守山人的住所。那里有位小童时常来访。如果没有特别的事由的话,就同他为友漫游。他十岁,我六十,年龄相差如此悬殊,但以徜徉在自然中慰藉心灵,却是相同的。有时拔茅花,摘岩梨(1),拧折山芋蔓上的芋蛋,摘野芹。有时到山裾田圃拾落穗编起来。
风和日丽之日,攀上峰顶,远望故乡天空,木幡山、伏见里、鸟羽、羽束师等尽在眼底。因为胜地无主,可无拘无束地了却闲情逸致。走兴高心致远时,接着登峰,翻越炭山,再过笠取(2),有时参石间寺(3),有时拜石山寺(4)。或者穿过粟津原(5),去踏访蝉歌翁的遗迹(6),或渡过田上河(7),寻访猿丸大夫(8)之墓。归来路上,随季节或折樱花,或索红叶,或采蕨菜,或拾树果,且供佛前,且做土特产。
夜深人静时,窗月思故人(9),猿声沾衣袖(10)。草丛萤远看错觉为真岛篝火(11),晓雨竟似吹散树叶的狂风。闻山鸟呜呜鸣,那该不是亡故的父母来访?峰顶的鹿已习惯看我近前,可我深知远离人世。有时灰中翻出炭火,老躯夜醒以此为友。因为不是令人恐惧的山间,枭声听起来饶有趣致(12)。山中情趣这般四季不尽。需申明的是,对深思熟虑、知识渊博者来说,感想当然就不止以上所述了。
李均洋译
注:
(1) 也叫苔桃,小红果实,可食用。
(2) 炭山和笠取都是位于宇治的山。
(3) 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岩间山的正法寺,俗称岩间寺,属真言宗新义派。
(4) 位于今滋贺县大津市,属真言宗东寺派,传说紫式部在这里写就了《源氏物语》。
(5) 今滋贺县大津市膳所对应的琵琶湖一带的松原。
(6) 蝉歌翁——蝉丸,平安中期的歌人,琵琶名手。
(7) 指宇治河上流。
(8) 传说为平安时代初期歌人,生平不详。
(9) 这里是借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两千里外故人心”的诗境。白诗见《白氏文集》第十四卷《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和汉朗咏集》下。
(10) 这里是借大江朝纲(仁和二年至天德元年)的“胡燕一声,秋破商客之梦。巴猿三叫,晓沾行人裳”的诗境,见《和汉朗咏集》下。
(11) 真岛为位于宇治河旁的地名,篝火指为打捞一种名冰鱼的鱼而燃的火。
(12) 一般来说,枭声令人毛骨悚然,但这里作者强调的是并无什么不快感。
鸭长明(1153—1216),原来是和歌作者,进过宫廷,但生涯落魄,50岁时削发出家,隐于距京都数里的大原山,后迁到日野山,在山麓结方丈庵栖身,法名莲胤。方丈记就是他在山野隐居、回忆人生的作品。方丈,方应和“方700里”中的方意思一样,一丈约合三米,结合文意,方丈的意思是指“三米见方的小屋子”。
《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合称日本散文三璧,此外古典时期的散文著名的还有纪贯之935年所写的《土佐日记》,藤原道纲之母于974年所著的《蜻蛉日记》,紫式部写于1010年的《紫式部日记》等。
《方丈记》共12段,约近1万字。写于1212年(镰仓时代[1193-1330],南宋 陆游卒后第二年)。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方丈记》的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