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奇艺原创的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迎来收官。作为一档探索、致敬展现传统文化的节目,《登场了!敦煌》拉近了年轻人和敦煌和传统文化的距离。
敦煌故事的新讲法
传统文化的回望和审视
都说西安一下雪就成了长安,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但是敦煌——从2000多年前就是敦煌,从未改变。
看敦煌莫高窟,看的不该是过去千年的“标本”,而是该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仿佛可以回望到几千年前的故事,大唐的磅礴、五代的柔美、西夏的异域……敦煌,拥有着穿越千年的魅力,吸引了樊锦诗先生,和她的小粉丝——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到现在,敦煌的魅力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这种魅力一直没有转化成像故宫这类全民性的IP,原因之一,是敦煌文化保护的特殊性。作为重要基点,莫高窟的拍摄十分困难。有文章指出,如果40个人在一个洞窟里呆上半个小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对洞窟内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的保存无疑会带来严重威胁。敦煌文化有着“脆弱的美感”:尽管现在已经有严密的保护措施,但是因为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敦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正处在消解之中。
如何让“脆弱”的敦煌文化登场,《登场了!敦煌》用力颇深。在笔者看来,该节目能将目光聚焦到敦煌,本身就足以感知节目组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心。落到具体拍摄制作时,不管是严格限制进洞人数,还是拍摄手法的创新,充满敬畏的专业技术表达随处可见。在展示洞内壁画时,通过复原以及数字化的形式,延展了对敦煌的保护和传承,文化与科技相结合,让“熟悉又陌生”的敦煌文化登场。
敦煌文化在大众传播中范围较小,但其实是真正的“宝藏IP”。节目一开始,就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敦煌能吸引一批又一批人为此奉献一生?节目第一集中就出现了很戳观众泪点的“守护人墓地”——莫高窟九层楼对面,宕泉河边安葬着包括常书鸿、段文杰先生在内的27位坚守敦煌的莫高人。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说:“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斗争”。这一点是该节目最大的意义所在,节目仿佛一个投射,让我们得以回望和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给观众抛出一个思考命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一个终将消失的文化瑰宝,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传承。
《登场了!敦煌》给出的方法是,将这种文化,介绍给更具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不过,以一种年轻受众爱看的方式,讲述敦煌故事,并非易事。《登场了!敦煌》充分体现了节目主创的诚意和匠心,观众跟随着“敦煌探索团”的步伐,感知“全景”铺展的敦煌艺术。而带领观众解锁敦煌文化的明星嘉宾,他们的探访不是浅层的走马观花,而是真诚体验和“解锁”历史。
在每期节目中,他们都需要完成一个致敬任务,或是复刻壁画当中的某个生活场景,或是重新演绎某个艺术场景。每期的主题任务不尽相同:匠心、飞天、游艺、音乐、潮流、风俗、英雄、色彩、美食、文书,十个全然不同的维度,足以触摸敦煌文化的前世今生。
通过丰富迥异的主题设定,将敦煌探索团、敦煌文化进行深度绑定,敦煌文化成为可探讨交流的社交话题,能够产生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机会。
文化养成
开辟文化类综艺叙述新方式
正如前文所说的,敦煌文化既熟悉又陌生,厚重深沉敦煌,以此为蓝本的节目,怎样不让受众产生“望尘莫及”的心理落差?《登场了!敦煌》践行了“养成类” 的打法,它要“养成”的对象,不是一个敦煌IP,而是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与认知。爱奇艺《登场了!敦煌》为年轻人爱上敦煌、爱上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这一同频共振做足了功课。
以敦煌丰富文化积淀为内核,以95后探索团成员视角增强年轻观众共鸣感。这档节目所邀请的艺人嘉宾,汪涵、李浩源作为节目中文化科普输出的有力担当,为观众带来密集而又不枯燥的知识点;而THE9-谢可寅、钱正昊所代表的,正是如你我这般,对敦煌文化充满憧憬却知之甚少,从“小白”一路跟着节目逐渐成长的普通人。节目组以他们的视角来充当年轻观众的“眼睛”,更能激发出年轻人的共情。
《登场了!敦煌》摒弃了以往人文类节目热衷的“说教”式的枯燥模式,而是让年轻观众的参与其中,沉浸在敦煌文化中,渐渐养成对敦煌文化的感知和喜爱,形成对文化的传承接力。在节目的带领下,我们看到敦煌这座文化宝库里,有各个向度的旧识新知。比如“十二星座”,莫高窟61窟中的“黄道十二宫”图,天蝎、天秤、双女、白羊;又比如古代网红美食、新潮运动风尚。《登场了!敦煌》用新奇探秘又日常新鲜的视角打开了敦煌文化,建立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连接感。
不止有连接感,壁画中的一幕幕已经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在敦煌中学的学校操场上,学生们的广播体操动作,竟然也由壁画上的“飞天”等意象改编而来。《登场了!敦煌》在敦煌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同频共振中,寻找更大合集以求获得成长。
成长的过程,是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切身体验。如今汉服、国潮风渐起,但风俗礼仪已经被边缘化,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几乎处于“断层带”。《登场了!敦煌》复刻了唐朝婚礼,不少网友留言“学到了”,在视频弹幕中也能看到大家对唐朝风俗礼仪的兴趣被激发。
不论是制作“麦草方格沙障”、修复壁画等环节设置,亦或是钱正昊、李浩源重走三危山,复盘敦煌古代画匠采矿的程序,嘉宾在身体力行中感知了神秘的古老文化。野孩子乐队和钱正昊采风后,用敦煌元素编排重新演绎了《你可知道》,民族乐器和流行电音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种年轻人更易接受的体验形式,让他们在实操中有机会真正爱上敦煌、爱上历史。
不难发现,这种“养成”不是平铺直叙的。随着节目的推进,通过敦煌探索团及飞行嘉宾的角度代入,观众跟着嘉宾不断成长。不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小白,整季节目下来都能对敦煌形成一个全景感知。对于小白来说,对敦煌完成了从0到1的认知,而对于那些此前稍有认知的观众来说,《登场了!敦煌》刷新对敦煌这一文化复合体的感知,这也是千年敦煌以最新的综艺语言的一次自陈。
综艺表达+纪录片美感
深厚积淀中亦有青春朝气
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基地,是繁华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敦煌文化不仅充分展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登场了!敦煌》这样一档节目中,观众们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讲述敦煌故事的新鲜方式。让敦煌壁画“动”起来的视效处理、年轻人热爱的航拍美景、裸眼3D效果的花字等等将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元素包装,都令人眼前一亮。
此外,《登场了!敦煌》在节目设置的结构上回环往复,步步深入。在第一期“匠心篇”中首次接触到壁画,到第八期“色彩篇”中尝试着自己调颜色画壁画,到最后一期落版“谨以此片献给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在为敦煌壁画感动时,观众也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节目具有敦煌纪录片一般的厚重和质感:真实的历史、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具有科普性质的文物保护知识,一览无余呈现在年轻观众面前。
一方面,《登场了!敦煌》将正在消失的敦煌以及鲜有人了解的敦煌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与年轻人进行深度的沟通,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文化自信心,让千年敦煌拥抱更青春、更潮流的年轻群体。另一方面,爱奇艺以《登场了!敦煌》为依托,打造“登场了”系列IP,为后续传统文化内容的多元化表达提供可行性参考。
《登场了!敦煌》在真实、厚重的“横坐标轴”上和活力、清新的“纵坐标轴”上,找到了贴合当下年轻人喜好和需求的新坐标点,举重若轻地将壮美神秘的敦煌文化娓娓道来,激发了他们对敦煌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与青年群体发生同频共振。探索文化类综艺新的边界,助力年轻一代养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一步扩宽文娱产业的新消费形式,爱奇艺《登场了!敦煌》不仅承担了文化创新守正的形式,丰富平台文化类赛道的综艺布局,也给不断更新迭代的文化类综艺打了一个全新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