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沈阳故宫篇-4#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中国篇之——沈阳故宫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清宫御膳火锅器具)
寒冬季节最适合一大家子人或一群朋友热热闹闹地围炉吃火锅了,清代人亦如此,从皇宫到民间,从天子到百姓,人人都好火锅这一口。只不过皇宫里吃的火锅,无论从食材到用具都是黎民百姓所高仰不及的,甚至是连仰望的资格都没有。若不是现在博物馆里展出了这些皇宫用器,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能见到皇宫里吃火锅是怎样的一种排场。今天,咱们就通过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组清宫御膳火锅用具来说说清代宫廷吃火锅的那些事儿。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银镀金寿字火锅碗盖,清)
首先,皇宫里的餐具除了以金、银、瓷等名贵材质精心制作外,还要饰以吉祥图案,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见的图案有蝙蝠(福)、葫芦(禄)、莲花(连)、蝴蝶(耋)、鱼、石榴、寿字等纹饰,寓意“连年有余、福禄寿喜、多子多福”等吉祥之意。这件银镀金质的碗盖上就饰满了“寿”字。
(银镀金寿字火锅碗,清)
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清宫的锅子(火锅)有什锦锅子、山鸡锅子、涮羊肉锅等,而且也会把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等混在一起涮……听上去也和我们现在吃的火锅内容差不多,只是食材方面宫里肯定比民间要讲究得多。(没有海鲜锅吗?)
(带有盛火小碗的碗架,清)
清宫御膳火锅的用具因等级、场合不同而各异,这组带有盖碗、碗架及盛火小碗的三件套是清宫御膳食用火锅器皿之一。其三足支架的中间架有盛火的小碗,进食时点燃酒精可以加热食物,类似于现代的小火锅。
(青花胭脂水地莲蝠格盘,清)
此为多格式圈盘:中央有一圆环格,周围五瓣梅花格;格内壁以紫红色胭脂水釉描绘展翅的蝙蝠形象,蝙蝠口中各衔一青花万字纹和绶带纹;盘中央圆环格内用胭脂水釉篆书团寿,一起组成“五蝠捧寿”图案。涮食火锅时用此类格盘盛放各种蘸料。
(绿鲨鱼皮鞘骨箸解食刀,清)
此套解食刀由刀、箸、签三部分组成。解食刀为钢制,鞘与柄为木制,外包绿鲨鱼皮,箸、签均由骨质制成。解食刀原为满族人野外狩猎时用来剥离兽皮、切割肉食的工具,入关后此类宫廷解食刀做工愈加精美,已逐渐变成了装饰品。此刀具原贮藏于北京故宫,后调入沈阳故宫收藏。
如意头柄银镀金叉,清宫帝后御用餐具。
银蝠寿字羹匙,清宫帝后御用餐具。匙呈椭圆形,柄扁长,柄端为如意形。匙及柄内侧刻有蝙蝠、团寿、万字纹及绶带形花纹,有万福、万寿等吉祥寓意。
清宫银蝠寿字羹匙局部(红圈为团寿、蝙蝠等图案)
(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清)
“多穆”本为藏语,意为盛放酥油的筒。多穆壶最初流行于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用于盛装酥油茶、奶或酒,多以木或金等材料制成。多穆壶传人清宫后,制作材料逐渐多元化,出现瓷、象牙、珐琅等材质,实用功能逐渐转向陈设或赏赐。
此多穆壶呈圆筒状,通体在褐色漆地上用金漆描绘缠枝莲花纹,壶身以五道金色凸棱分为上下五层,每层绘一朵相同的描金莲花,壶盖上有铜葫芦形钮(莲花、葫芦皆为吉祥寓意)。清代满族以多穆壶盛装奶茶。
(缎地平金银双喜字火镰,清)
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清宫从每年的“旧历十月十五日起开始每顿添锅子,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六撤锅”。也就是说一年中有三个月顿顿有火锅吃。这日子过的确实挺滋润。然而,清代人点火锅可没现代人这么容易,打火机、电子打火枪、电火锅等让我们轻松就吃上了热滚滚的火锅。
清代人吃火锅,点火用的却是最古老的取火方式:火镰取火。(古人取火方式:钻木取火、火镰取火、阳光取火……)
火镰取火的生火原理(由来)来自于古人用铁器捶打坚硬的石头时,两者撞击会迸发出火花;火花点燃了周边的易燃草木。古人根据此现象发明了火镰。
火镰使用方法:火镰通常配以火石与艾绒(艾绒,一种极易燃烧的植物)。取火时,先将一撮艾绒放置在火石上(你可以想象成一撮肉松放在了一片面包上,且贴近面包的边缘),以左手捏住肉松面包(艾绒火石),然后用右手拿火镰快速猛敲“面包”边缘,这时产生的火花便溅到了“肉松”上,“肉松”(艾绒)被点燃。之后,将燃烧的艾绒再去点燃火锅的燃料……
AUV,这点火方式太费劲了,看着就捉急,不吃也罢。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