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苗饰
说起银饰,怕是没有哪个民族像苗族一样热爱它了。
走进湘西苗乡,无论是在铺满石板路的村口巷尾,还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时常能看见三三两两的苗家女性,她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苗族服饰,身上戴满了闪亮的银饰,叮叮当当地走在路上,这样的民族盛装,瞬间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的独特魅力。
湘西地区的苗族银饰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成熟,多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纯手工打制更为精致,意义非凡。“苗族银饰工艺水准高,每件作品都要在高温中熔银后,再经锻打、拉丝、掐花、錾刻等多道工序后,银饰才能完成。”凤凰县柳薄乡德榜村的银匠世家龙师傅如是说。
龙师傅在15岁时候,便开始跟随其爷爷学习项圈制作技艺。在当地,还有很多和龙师傅一样的手艺精湛的银饰工匠人,为了将银饰锻制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们不使用机器,坚守着纯手工的制作方式,德邦村也因银饰作品精美而闻名苗区,是有名的“银匠村”。
由于上门定制或购买的客人多,村里的银匠师傅们现在仍然每天忙碌着打制银饰。从拉丝、捶打,到錾花、烧制、清洗,有些工序需数小时乃至半天时间,每个尺寸都反复考量确认,每道工序都传统且精湛,讲究做到极致。
银饰上的图案虽说也有些类似的固定的题材,可银匠制作却从无范本,完全都是银匠胸有成竹、手随心动的浑然天成。或圆雕、线刻,或浮雕、镂雕……手工极其复杂,制作不厌精细,工艺千变万化,让人不由得拍案称奇,充分展现了苗族传统银饰制作技艺的高难度、高水准。也是当地苗族银饰技艺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存留。
节日里盛装齐聚
每逢苗族节日或置办喜事时,如果缺少了银饰,那是极大的不完整。苗族以重、大为美,且品种多样,从头到脚,无处不饰,正所谓“无银无花不姑娘”。尤其是苗族嫁女时,无银不成婚,当天女儿全身的银饰,少则七八斤,多则有二三十斤。苗族新娘头饰上的蜻蜓、蝴蝶等银片装饰物抖动而发出的窸窣声,胸前的项圈垂挂的小铃铛的撞击声,都是节庆日必不可少的欢乐声。
因为手工打制银饰需要一定的时间,如单独打制一套银凤冠,最少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精致的凤冠架上焊接银花、银蝴蝶等装饰物,少则十几个饰物,多则几十个。而且,银饰造型和錾刻的图案没有范本,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打制一整套银饰,一般要近半年的时间。所以在苗族女儿幼年时,娘家就会陆陆续续为女儿置办各种精美的银饰。待到女儿出嫁时,姑娘身上的银饰越多越重,就显示出这家越富有,嫁女的排场就越大。
苗族人对银饰如此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还认为银饰有驱邪和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带上银饰能够驱邪消灾获得健康平安;而银子作为天然货币,本身具有流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