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湘东丘陵山地的K9233/6次列车每天只有一趟,它没有空调,时速100公里,十分亲民的价格让湘赣边区的乡民十分受益。在慢火车越来越难见踪影的当下,坐上这样一列火车,从长沙启程去湘赣边打卡红色景点、体验当地风土民情,确乎是一次非同一般的旅行。况且从韶山到井冈山的旅游列车就要开通了,到时候湘赣边区的“慢”旅行将具有特别的意义。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8块5毛钱车票抵达醴陵火车站
上午9点12分,穿过拥挤的人流从长沙火车站的候车厅跨过检票口,气温略有回升,旅客们从长长的地下通道到达车辆停靠的站台,一辆炎陵到长沙的绿皮火车映入眼帘。
到醴陵的票只要8块5毛钱,没有买到座位。事实上是有座的,偌大的车厢大概只有十几个人,大家放下沉重的行李随便找地方坐下,上了车才知道是辆没有空调的老火车,座椅比特快列车的还显古老,一溜的绿色呢子外套,怀旧感扑面而来。
火车车窗可以打开,发动时可以明显感到哐当一晃,然后是铁轨摩擦的咔哧声,火车慢慢驶出站台,长沙市景逐渐消失,来到株洲境内的田野间。
两位老人坐在对面的座椅上,对车窗外的蔬菜地颇感兴趣。也许是想起自己务农时期的场景,对于地里的蔬菜种类讨论起来。我们乘坐的这趟K9233次列车实际上刚恢复运营半年多。穿行于湘赣边的绿皮火车以前要经过衡阳,走衡茶吉线。醴茶铁路恢复使用后,加开了这趟车,长沙到炎陵的时间就缩短了一些。
两位老人在株洲站下车,站台上又挤进来一些人,我的目的地是醴陵,从长沙始发大约要1个半小时,跟开车的速度差不多。不同的是,坐在这样一辆慢悠悠的火车上,沿途可以看到不同于高铁或者高速上的景观。车子进入醴茶铁路线前要走一段京沪线,抵达醴陵的时间是上午10点40分。
醴陵站是醴茶铁路的起点,同时也是株萍铁路的中点。两条火车线在醴陵相交,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株萍铁路修建于189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当时清廷在江西萍乡经营煤矿,但是作为勾连醴陵与萍乡之间交通运输的渌水河无法走大船,急需一条铁路解决运输问题,株萍铁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
铁路建成后,萍乡的煤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到汉阳铁厂去,醴陵也成为了萍乡煤矿的中转站,车站前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直到萍乡的煤炭逐渐枯竭,它的货运历史才逐渐衰弱下来。
而醴茶铁路的修建,却是为了服务湘赣边革命老区的建设而动工的。这条穿越湘东丘陵山地,总长127.8公里的铁路在1960年进行初步勘察,1972年竣工,铁路线大致沿着罗霄山脉的西侧山脚铺设,湘东水系复杂,沿途铺设9座跨桥,其中以横跨洣水的钢桁架桥最长,有4孔,每孔净跨56米,全长245.2米,是醴茶铁路最大的跨桥之一。
2015年,醴茶铁路由于设计年代久远,速度慢,运输不畅而停运。经过提质改造后,醴茶铁路于2020年6月重新恢复运营。下行茶陵后,与新建成的衡茶吉线相连,可直达井冈山,两条铁路线将湘赣边区连接起来。
打卡左家老屋、李立三故居、醴陵陶瓷博物馆
列车停抵醴陵站,乘务员须先拉开脚踏板,露出高高的悬梯。对于坐惯了高铁的旅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醴陵车站的站台比较矮,仍是上世纪70年代铺设的水泥路面。车站的立柱上漆着绿漆,已经斑驳不堪。出站口要走一段很长的过道,慢悠悠地来到车厢的尾端,然后是一个铁门。这种进出站的格局保持着老火车站的风味。
出了站口可听到各种拉客吆喝声,从长沙至醴陵的路程虽然不长,也走了大约1个半小时,接下来去左家老屋还需20分钟的时间。
以醴茶铁路、衡茶吉线为主干线,湘赣边区24个市县得以互通有余。醴茶铁路的复运营与之后韶山至井冈山的旅游专线开通,都是承担老区建设,服务湘赣边区为目的的。作为革命老区,湘赣边保存着大量的红色革命遗迹,醴茶铁路沿线的醴陵、攸县、茶陵、炎陵也曾是毛泽东主席领导秋收起义以及带领部队转移井冈山时着重发展革命力量的地方。
湘赣边区是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的摇篮,诞生了一批革命将领,其中左权同志的故乡就在醴陵市西今左权镇将军村。
离开醴陵火车站,打车20分钟即可抵达左家老屋。当地新修了公路,可直通左权将军故居。
故居是一处民国风格的仿土坯房子,占地530平方米,由主厅、左权生平业绩陈列室和复原陈列区等部分构成。陈列了左权从出生到投笔从戎,后期参加革命、牺牲的主要事迹,左家老屋根据左权将军侄女左惠芬1982年所绘的图纸复原,原来的老屋被一座水库淹没,距离重建地仅数百米。
我在左家老屋逗留了半个小时,然后启程去市郊的李立三故居,这里是一处中式庭院,其主体建筑颇具地方特色,八字柴门、黄色围墙,主体建筑保存完整,内部陈列着李立三同志参加革命,为解放中国艰苦奋斗的一生。
李立三故居“芋园”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院落坐东朝西,院门的广场上植着茂密的樟树,树下成荫,整个故居片区非常安静祥和。
在醴陵的最后一站是醴陵陶瓷博物馆。醴陵有陶瓷之都的美誉,是现代中国瓷器制造崛起的一颗明星。醴陵窑烧制的釉下五彩瓷,突破了传统釉下彩的色彩种类,五彩缤纷,非常好看。
在攸县逛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酒埠江水库
湘赣边区以革命老区被国人熟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这一地区多次出现在红色电影里,例如1993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秋收起义》里面就出现了浏阳文家市集结革命军队的场景,罗霄山脉成为毛泽东主席率领的军队南下井冈山的周转之地。
攸县就处于罗霄山西麓。由于醴茶铁路上的火车一天只有一趟,从醴陵到攸县是自驾完成的,车子穿行于湘东的丘陵平原上,偶尔可见到大片民房。从醴陵市区出发到达攸县已经是下午5点,休息一夜后,第二天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去参观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一处攸县城内仅剩的历史建筑——兴贤堂,曾经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在攸县当工人纠察队队长时的驻地。
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攸县城关珍珠巷52号,陈列馆的右侧是攸县博物馆。据查,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攸县革命斗争的发祥地之一。
走进大门,红地毯铺地,和蔼可亲的谭震林雕像伫立在大厅内。展板上展示着谭震林同志一生的革命事迹,并有一些实物在展柜中展览。
据介绍,谭震林同志于1902年出生于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任湘赣边特委书记、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红十二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红军长征后,谭震林与项英、陈毅等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一生为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创建革命根据地、夺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展厅虽然不大,但是有种厚重的历史感。此外攸县有湘东最大的水库——酒埠江水库,可在参观谭震林生平业绩陈列馆后自驾前往。
茶陵老火车站见证沧桑岁月
我们抵达茶陵县城已经很晚了,这里曾是醴茶铁路的终点站。
其实,茶陵县有三个火车站,茶陵西、茶陵站、茶陵南,茶陵西位于茶陵县平水镇,距离县城5公里,是一处货运站。茶陵站位于城北郊,醴茶铁路的终点站,1973年建成通车,2015年醴茶铁路停止运营后,处于荒废状态。
茶陵南站则于2014年建成,是衡茶吉线的一个三级站,醴茶铁路恢复运营后,往返于长沙、炎陵的火车就在这里停靠。作为醴茶铁路站点的茶陵站则改为货运站,又开始“半”运营起来。
1月10日中午,我们把车开到茶陵站,昔日的繁华早已不见,车站大厅上的名称都无处寻找,只有从出站口入站,可见到四棵参天大树,树根已经将站台表面冲破。一位株洲机务段的火车司机坐在台阶下,从兜里抽出烟,他的左手边点着一堆篝火,一边烤火一边刷着手机。
走近前去询问,得知茶陵站早年作为客运站已经停运,大部分的火车都从茶陵南走了,这里还剩几辆货运列车。往往是从株洲拖货过来,卸载后就放空回去。他在等自己的车卸货,卸完了就会喊他开车。
这位叫李子峰的货车司机43岁了,脸宽体胖,穿着绛蓝色的工作服,脚踩一双熠熠生辉的皮鞋。他看起来秉性善良,不爱说话,询问关于茶陵站的历史,他只说现在只剩站台上的车站提示牌还在,其他已经杳无痕迹了。
望着正在卸载的火车,我们小心翼翼从铁轨上跨过,走到皲裂的站台上,车轨并排而行,横贯东西。一位车辆排查员走过来提醒我们有火车进站,要小心避让。同行的茶陵县委宣传部干事陈启浪谈到自己小时候来茶陵站坐火车,人挤人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有些迫不及待的乘客从候车厅下的斜坡上冲下来,直接从窗户爬到车厢里。站台很矮,对于外出的学生而言,每次离家前往衡阳都是一次磨难。
生命中记忆深刻的事都是一番体验得来的。如今高铁普及,人们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方便了。但是仅在10年前,从大多数地方出发的列车,还没有实现高速化,城市与故乡的距离感还很遥远。回家与外出务工两者之间隔着一段极其漫长的旅程,有些人在这旅程中学会了忍受,看足了风景,也见识了人生百态。
古城茶陵人文荟萃,诞生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从茶陵南站出来,我们就登上了茶陵县的老城墙俯瞰洣水。
茶陵城墙建于南宋,是湘赣边区难得的保存下来的古城墙,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城墙四周分别开设五道城门。城下有头铁犀,重3.5吨,据说可镇水患。
我们在城墙上行走,远眺茶陵县城,寻找红色革命痕迹,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就在城墙脚下,是湘赣边第一个工农兵政权。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前身是茶陵州衙,有“湖湘第一衙”之称。州衙地处茶陵古城东部,系南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州(县、军)署衙所在地。州衙始建于南宋中叶,占地面积10521平方米,青瓦灰墙、圆柱方檩,属于典型的徽派建筑。
州衙在历史上一直作为茶陵的行政中心,历代修缮,沿用至今。1927年,毛泽东指示在此成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但在1928年初此处被战火所毁。
修复后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除沿用了原有的州衙基本建制和布局,还加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成为古代州衙文化和红色建政文化的融合体。“旧址”分衙门实体展示、政权建设、将军纪念馆三大板块,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等州衙基本形制。
每个展厅门口的标识牌既标示了红色政权摇篮展厅内容,又注明了州衙部门形制。州衙大堂更别具特色,它既是州衙主体建筑,又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旧址。所有陈设,无不展现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凝重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了古城墙、铁犀以及重新修复的州衙,茶陵境内其他古迹甚多,作为“江西填湖广”湘赣边重要的移民通道,祠堂在茶陵各地数量不菲。茶陵秩堂乡是三大学士故里,也是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祖籍地。茶陵在历史上可谓人文荟萃,出了一大批进士、诗人。李东阳创立的“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见证湘赣边区革命历史
K9233/6次列车最后一站停靠在炎陵,一座山城。在2014年衡茶吉线尚未开通,炎陵还没有出城的铁轨,交通较为不便,但是这样一座小城,却让人感到舒适,远山相隔,经过4个多小时奔波后,炎陵值得仔细游览。
炎陵火车站是新建设的,并没有像醴陵、攸县、茶陵站历经沧桑。下车的乘客多是放假的学生,尾随着他们从宽敞的出站口走出后,就直奔红军标语博物馆。
炎陵县是迄今为止全国保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的县,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有151处(组)339条、4617字,署名的部队番号达66个,时间横跨1927年到1938年。
建于城内的红军标语博物馆有三层展厅,详细介绍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最为宝贵的记忆。大多数标语都简洁易懂,非常具有鼓动性,曾在争取湘赣边区农民阶层的支持,发动群众参加土地革命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号召力。
红军标语博物馆左侧是洣泉书院,始建于宋代,是湖南湘江流域书院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洣泉书院。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
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第一次连队建党、第一次插牌分田等一系列首创性的革命实践活动都发生在炎陵,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存,包括叶家祠(水口连队建党旧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周家祠)、桥头江家——毛泽东水口旧居等。
除此之外,炎陵有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炎帝陵等自然人文景观。如果喜欢野趣的游客可自驾去大院农场,山顶有连接湘赣两省的古道,也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取得联系的“红色通道”,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我曾在4月中旬登上古道,中途经过一片高山湿地,山林茂密叠翠,林下苔藓深达1米,清水幽幽,漫山开满杜鹃,十分迷人。
湘赣边区,曾有4条孔道互通
移民走廊是湘赣边区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横亘于罗霄山脉之间的孔道,有些在宋代之前已经出现。
不同于现在南北走向的铁路铺设,湘赣两省的交往是以罗霄山间的东西走廊来完成的。
明代隆庆四年(1570),徽州休宁商人黄汴积27年心血为商人写就的交通指南全书《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四条湘赣边交通走廊。
一条由袁州(宜春)经萍乡入醴陵,此路在宋代时即为孔道。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就是途经这里,由萍乡入湘,沿湘江抵永州,沿湘江支流海洋河直抵广西桂林,出任静江(桂林)知府,途中留下日记《骖鸾录》记载了他进入湖南时看到的风景。
“数日行江西道中,林薄逼塞,蹊径欹侧。比登一小岭,忽出山,豁然弥望,平芜苍然,别是一出陆,盖已是湖南界矣。县前渌水桥下小江,本名漉水,比年新作桥,改今名。江色黛绿可爱,流而出于潇湘。”
另有两条是山道,长而偏远。一条从江西宁州(修水县)到湖南平江县,需翻越幕阜山,长约150公里,全程有两处巡检司,夜间需要赶到龙门投宿,水陆并行,十分辛苦。
一条从江西瑞州(高安县),经武功山岭间斜谷,向湖南浏阳迂回。这条山路曲折,据《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从瑞州府出城后,经灰埠、石头街、界埠、上高县、麻塘桥、万载县,由蓝田、朱树潭、慈化寺、小卜脑、祈神界桥、路口一共280公里才至浏阳。而在祈神界桥处,常有山贼出没,山高路远,行人途中当十分凶险,侥幸逃脱于山贼,也可能被豺狼虎豹叼走。
最后一条穿越武功山与万洋山之间的山谷盆地,是比较平坦的一条通道。由吉安出发,经赣江入禾水,沿禾水上溯过永新县城,抵路江(今潞江)登岸,然后步行六十里(途中有豪绅强收关税)抵小关洲(今荔市村)登小船,沿茶水顺流而下直抵茶陵县城。这是一条吉安到茶陵的水路,陆路部分与水路重合,由吉安出发沿着禾水冲刷的冲积平原,直抵潞江,经界化垄、高垅、背江(今火田镇境内)、腰陂进入茶陵。两条路线各长约180公里。
4条交通走廊中,以渌水、洣水两条走廊行走的路人最多。明初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大多数移民都是从这两条线进入湖南的,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也走茶陵经洣水去衡阳及南下寻访九嶷山。
到了近代,这些前人踩出来的山岭小道,为湘赣边区的工农兵武装起义提供了天然的地理空间。直到今天,沟通醴陵与萍乡、炎陵与井冈山的铁路也是沿着以前的孔道修建的。湘赣间虽有罗霄山脉相隔,但隔山不隔情。
风物 攸县豆干、炎陵冬笋,湘赣边的山货尝鲜
在醴陵市待的时间短,并没有来得及品尝美食,据说醴陵炒粉最负盛名,可惜没有口福慢慢品尝。
在攸县倒是吃到了地道的攸县豆腐,口齿生香,非常惦念。攸县气候温和湿润,土地面积广阔,豆类作物生产条件优越,为豆腐制作创造了好的条件。据攸县旧志记载,攸县豆腐明清时期就行业繁盛,誉满三湘。民国时期,家庭式豆腐作坊遍及城乡,城市街巷,乡村屋场,豆腐小担叫卖声迭不绝耳。逢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做豆腐。
豆腐的做法同一,但派生出的品种多,有皇图岭的白豆腐,石羊塘、渌田的布包豆腐,而县城鸭塘铺、桃水地区的百叶豆腐最有名气。豆腐作为菜肴,处于荤菜蔬菜之间,民间草根吃得起,官家财主亦不嫌弃。平常餐桌可当家,酒筵席面可为珍。
所以攸县人把豆腐与荤菜并立,认为拿豆腐招待客人不比鸡鸭鱼肉丢面子,而且豆腐的炮制方法也多种多样。我吃到是极为普通的红烧豆腐,保留了豆腐的本真味道,非常清香。
沿着醴茶铁路向南,3个小时之后到茶陵。茶陵是祖庵菜的发祥地,而祖庵菜又是湘菜之源,所以来茶陵品尝地道的祖庵菜是不可错失的机会。祖庵家菜由晚清至民国时期名人谭延闿及其家厨曹敬臣所创立,谭延闿就是茶陵人,祖庵菜也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故乡的美食风味。
祖庵菜以原料精良、烹制技艺精湛而闻名,吃一次祖庵菜,也足以了解到茶陵人的风雅人情。作为高档美食,祖庵菜不是随便就能吃得上的,很多饭店要提前预约才能一饱口福。
当然,对于更爱寻野趣的我而言,到炎陵去吃刚刨出来的冬笋可能更合适一个乡野之人的脾胃。炎陵处罗霄山腹地,紧挨井冈山,境内有湖南最高峰——酃峰。楠竹更是漫山遍野皆是,小寒之后是吃冬笋的季节,尤其与腊肉一起炒着吃,又香又解馋。
炎陵的冬笋常年出口日韩等国,是难得一尝的应季山货。它的水分足,韧劲大,咀嚼起来稍有竹子的苦涩,而后是香甜,是一道比肉类还美味的山珍。为了吃到它,是不是想要马上坐上慢火车来湘赣边区尝尝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