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历史文化古城
在武昌粮道街的每一处老地名
都链接着历史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份韵味无尽的城市记忆
蛇山北坡,粮道街辖区内,有一条小巷,名为
涵三宫
,东西走向,东抵棋盘街,西界双柏前街,长390米,宽4米,因有涵三宫(庙)而得名。
☝涵三宫街景
涵三宫本是一处道教老观,供奉着天、地、水三位尊神,也称“三官”。
唐宋时期,每三官圣诞,信众都要斋戒吃素,前去朝拜三官,敬香许愿。最热闹是农历正月二十七的天官齐天大会,到了这一天,涵三宫便挤满了善男信女,“
摩肩擦汗,炉烟闻于里外
”,香火尤为旺盛。
在太平天国军队几进几出武昌城的战火中,涵三宫(庙)遭到严重破坏,1927年前后的大革命时期,彻底灭失,独留下一处街名来。
涵三宫街道狭窄,民国时地面铺有青石条,石下有下水道,街道两旁多为老式陈旧布瓦房屋,居民稠密。
旧时,这条街北面是大片花园,一些大户人家往往把家安在花园之间,而众多赤贫者,如轿夫、小贩、杂役、苦力等均住在破旧矮小的房子里。前者高楼车马,丰衣足食,后者生活贫困,举步维艰。
这种两极分化与历史浪潮相遇,便成为了不少革命家成长的摇篮。
相传,涵三宫有
三条“龙”
,其实是
三位大革命家
在这里居住过。
☝旧时民居
这第一条“龙”便是开国元勋:董必武。
☝
董必武
董必武本是湖北红安人,曾追随孙中山入同盟会,后来成为中共建党人之一,于上世纪20年代在涵三宫创办了至今闻名的学校一一武汉中学。
当时的董老,为了
筹备学校,宣传革命,教导青年
,把全部家当典当,于一百年前,将革命的种子在这里播撒,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的武汉中学已是
省重点中学
之一,校园内还设有
私立武汉中学校址纪念馆
。
第二条“龙”,是中共早期理论家:恽代英。
☝恽代英
恽代英从小便住在一个叫
马家巷
的小胡同里,以涵三宫为基地,联络同志,宣传革命。那时周围邻居不懂,看他整天谈“革命”,叫他
“恽疯子”
,他也不在意,常与劳苦兄弟抵足而眠。
1923年,恽代英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了
《中国青年》
,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他还参与领导了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他撰写了数百篇文章和通讯,为我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第三条“龙”,便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项英。
☝项英
项英原名项德隆,是土生土长的涵三宫人。他家是个大户,在涵三宫正街上有颇具规模的宅院。读了马克思的书而决心为劳苦大众打天下,人称“项疯子”。
项英1922年入党,后来任中央苏区政府副主席,新四军副军长,在1941年“
皖南事变
”中被叛徒杀害。他是武汉工人阶级公认的领袖之一,深负众望。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
。”
光阴如梭,岁月无情,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涵三宫早已面目全非,老人们纷纷故去,新居民却对这些老故事鲜有所知。
旧时的花已凋零,但朗朗书声依旧,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街,不该被历史遗忘,在巷中遗留下的数处老屋,仿佛一直在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来源=融合粮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