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有一座400年前建在活灵活现的龟形山上的“龟背形”五围大围屋,是一座与地形完美结合的独一无二的“龟背形”大围屋,原来有五层围龙,共有300多间房,早期兴盛时约有400人居住,很可能是梅江区最大的围龙屋。
如今,这座建在龟形山上造型奇特,本应大放光彩的“龟背形”姚氏大围屋却是破败不堪人丁稀少。据大围屋的姚氏后裔说,编修族谱时联系了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后裔,统计发现,大围屋现有的姚氏后裔总人口不足300人,比建房初期还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座建在龟形山上有400多年历史的“龟背形”五围大围屋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杨文小学附近,准确位置是城北镇杨文片塔下村寨里。村口的一座山丘上有一座400多年前建的古塔,故名塔下村。破四旧时古塔被毁,现在看到的塔是后来重建的。
杨文片民间有种传说,杨文河水大弯多,弯弯都能发(即每一个大弯都能出人才)。400多年前,风水先生为姚氏祖先找屋场,找遍整个杨文片,发现寨里姚氏大围屋所在的龟形山是整个杨文片风水最好的地方,便指点姚氏先祖在龟形山上建了一座与山形完美结合的造型奇特的“龟背形”大围屋。
在姚氏后裔的指引下,我看到这座山果然不同凡响。整座山丘两头小而尖,中间大而圆,是一座非常标准的龟形山。让我惊叹的是:龟型山丘的后面两边向内收敛,形成山脊,山脊上如今铺了条宽约2尺的水泥路,乌龟的尾巴更加明显。
更可贵的是龟形山的左边有川流不息的杨文河,右边也有一条小溪。小溪与杨文河交汇处就是乌龟的头部。山脊的后面还有高低起伏的群山。我想,这不就是一幅天然的乌龟出山图吗?
据介绍,龟形山犹如一只漂游在水中的乌龟。为了防止乌龟挨饿,风水先生指点姚氏祖先在大围屋的周围建了不少厕所。
大围屋周围的厕所和杂物间组成了“乌龟”的身子,使“乌龟”不仅有背壳,还有厚实的身板,几个外大门便是乌龟的头部、尾部和四条腿的伸缩口,看到如此形象生动的龟型大围屋,我禁不住为明朝末年风水先生的高明而惊叹不已。
据说,大围屋的上厅原来没有铺地板,传说是“怕石灰把乌龟烧死了”。天井里还养了乌龟,为防止乌龟逃跑,天井上面还铺了木板。
姚氏后人还告诉我,大围屋的北边原来有三棵数百年的古树,分别是壳子树(当地方言,“壳”与“确”同音,有“的确好”的寓意)、毕酒子树(寓意“久久长”)、猴吹喇树(客家话,即野柿子树。果子成熟时呈红色,寓意“鸿运当头”)。其中壳子树的树干特别粗大,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上还有喜鹊窝,经常可以听到喜鹊报喜。
1971年某一天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一棵大树轰然倒下,把另两棵大树也砸倒了。三棵大树倒下后,大围屋的人丁也逐渐减少了,连搬迁出去的后裔剩下的都不多。现在分散到各地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建房初期多。
除了南宋末年在抗击元军时梅州牺牲了不少人以外,现有后裔比几百年前建房初期还要少的古民居在梅州很少听说过。
族人还介绍,原来大围屋的前面立有桅杆石,破四旧时桅杆石被拆,有人把它铺在小溪上当石桥。遗憾的是,后来石桥的上面又铺了水泥,想看桅杆石上面的字已没办法了。
众所周知,旧社会考取了举人或进士,就可以在祠堂屋前面立桅杆石。被当做石条搭桥的桅杆石,记录的极可能就是这座寨里大围屋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了。
根据现有的房屋和断壁残墙不难看出,塔下村寨里大围屋是一座没有横屋,由上中下三堂和五层弓背形围龙组成的龟背形大围屋,这种独特的围龙屋在梅州市境内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对研究客家古民居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介绍,几年前,省文物摸底调查工作组的成员曾经到寨里大围屋进行调查,对寨里大围屋也交口称赞。
对于大围屋400年来不仅没有出过达官贵人,而且人丁不旺,甚至可说是人丁稀少的现象,他们也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大围屋一位懂风水的先生对此更是大惑不解。读者朋友中肯定有懂行的高手,不妨给大围屋的后人指点迷津。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或许还记得,去年9月下旬我写的奇异风水建在乌龟眼部的那篇文章吧?据大围屋的姚先生说,寨里两溪交界处的乌龟头部过去没有建房屋或其它建筑,也就是说,乌龟的头部是空,这里是否隐藏了什么?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文章的后面留言评论。
特别鸣谢:感谢杨文陈叔热心推荐并专程带我去寨里大围屋,感谢寨里大围屋的姚氏族人热情接待并热心讲解大围屋的情况,特别感谢编辑姚氏族谱的姚先生详细介绍大围屋的历史详情。